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逆行山火的油锯手,跟缙云山有个约定(2)

默契是在争分夺秒间形成的。专业人员组成油锯第一梯队,他们三五成伴,一人负责砍树,其余的作为辅助——保护油锯手的安全,并将倒下的树干锯断、修枝,运到隔离带外。

离郭元春不远,同在油锯一队的陈益勇抬头观察了一下树冠,再次绷紧了手臂。这是他在一次次下锯中总结出的经验:确定树冠哪一端更茂盛,再从反方向在树干上锯出“V”字口,这样可以控制树木倒下的方向,避免砸伤他人。

他是一名木雕师傅,山火中,带着四五名木匠上了山。油锯对他来说不算陌生,但砍树还是第一次。酸胀的手臂跟震动的油锯较着劲儿,两小时下来,发动机已然隐隐发烫,但他不想停下来,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如果这个隔离带没有抢过来,缙云山可能就保不住了。”

“变身”油锯手

冲天的火光中,拿起油锯的人不一定是专业人士,可能只是用过油锯、甚至是现学现用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提起一把油锯,就短暂地化身为油锯手。

密林深处,六七十度的陡坡让现代机械难以为继。8月22日,在北碚经营汽修店的陕西人乔豆豆,一觉醒来就被“急需油锯手”的信息刷了屏。他决定赌上一身力气,“至少我能帮忙砍竹子。”

带着新买的砍刀,乔豆豆赶到了歇马镇街道办的集合点。彼时,黑压压的志愿者已聚集在山脚,很多人正忙着组装新油锯,他马上报了名,随后被编入油锯一队。这是一支10人组成的队伍,其中5人担任油锯手,负责砍树,其余队友则用砍刀辅助开拓。

上山并不容易。坡陡路险,志愿者的越野摩托只能捎他们一段,余下的路程全靠双脚。挖掘机初步辟出的土道坑洼不平,一脚下去,沙尘瞬间灌满鞋子,沉甸甸地扯着脚步。有些坡度几近垂直,必须手脚并用一点点往前挪。乔豆豆和队友们背着装备,在暴晒的太阳下徒步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抵达目标点位。

在部分地段,挖掘机将挖斗换做破碎锤,凿碎大块顽石后再做清理平整。受访者供图

靠近火场,空气的灼热感更加明显。对于乔豆豆来说,“现学现卖”使用油锯并不难,比技巧更考验人的,是高温下急速流失的体力。油锯启动后威力很强,人的身体会因此后弹,需要加倍用力去控制平衡,这又进一步消耗着体力。

对于这一点,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安徽小伙黄佳琦深有体会。8月23日,他加入油锯七组,背着油锯第一次进场。深一脚浅一脚的近两小时跋涉,率先透支了他的体力。头发和衣服被汗水浸透,二三十斤的油锯仿佛凭空重了几倍,坠得手臂止不住地发颤。那一天,他没有锯断一棵树,只在树皮上留下了一些划痕。

“山火中,一个不怎么‘光彩’的油锯手”——这一刻的沮丧,后来被他记录到那篇广泛流传的自述中,又成为一个新的索引,延伸出一段又一段写满不甘或自豪的留言。

8月23日,黄佳琦(右二)与油锯七组部分成员合影,其中左二为小强,左三为孙文举。受访者供图

但彼时,在热火朝天的电锯声中,黄佳琦片刻间便收拾起心情,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辅助队友,一起徒手制作隔离带,用树枝把易燃的树叶树枝扫开,用工具把小火扑灭。当晚回到家后,志愿者群里仍在不停弹出“急需油锯手”的消息,还有次日的报名接龙。在长长的接龙末尾,黄佳琦打上了自己的名字。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向着山火集结。55岁的列车员陈斌,从30公里外赶来。刚结束上一个班次的他,来不及休息。他是个越野跑爱好者,跑过缙云山的山间小道,看过山顶的云海日出。

烟尘也飘进了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文举原本在办公室写论文,但窗外的山火让他坐立不安。关上电脑,换了衣服,他打车赶到着火点,加入油锯手队伍,“那么热的天,大家都在救火,我总不能在这吹空调吧。”

同一时刻,他来自美国的同事福兰课(中文名),也在山下的集结点忙着组装油锯。等待安装的崭新油锯部件排成一排,他细心地检查着,调整链条的松紧度,并通过“临时”翻译,将使用油锯的动作和诀窍传授给新手。看着一批批志愿者拿上“武器”奔赴火场,他有些失落,“山上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我无法跟他们直接沟通,可能存在危险。但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一切。”

据粗略估算,在北碚山火扑救中,有四五百名志愿者拎过油锯,在交替接力中,他们披星戴月,电锯轰鸣声昼夜不息。

“最后的防线”

“最后的防线”来之不易,作为参与灭火的一环,油锯手们都记得它是如何艰难地铆进山间。

8月23日晚,他们在虎头山坡顶遇见一个新火场。那里是第一条隔离带的最后100米,因为挖掘机无法到达,山火袭来时,尚未完全打通。火苗从悬崖下窜上来,两端的树木迎着风,被火舌舔舐着互相拍击,火星像刺眼的钢花一样四处飞溅。

山太高,水一下子送不上去。脸被山火烤得生疼,空气中的焦煳味也越来越重,消防人员和油锯手们不得不紧急撤离。一天的努力功亏一篑,他们眼睁睁看着大火爆燃后滚成条状,近乎平行般地穿过失守的隔离带,以每小时100米的速度,向缙云山扑去。

作为在大山间奔跑着长大的孩子,森林总让小强(化名)觉得安全又有趣。他从未想过自己第一次登上缙云山,就是这样一场无奈的惊心动魄,“恨不得自己也能拿根水管冲在最前面。”那一晚回到家,几乎没怎么吃东西的他吐了一阵,瘫在客厅就睡着了。第二天清晨,被噩梦惊醒,他又骑着摩托车出发了。

和他一样的油锯手,转而进入第二道隔离带的挖掘——它比之前的隔离带更宽,从两天前就开始着手准备,西段从璧山沿东北方向开挖,东段从北碚朝阳中学附近沿西北方向开挖,计划在山顶八角池附近实现贯通。志愿者们把它视为“最后的防线”。

8月24日,远眺缙云山,山火正向第二道隔离带逼近。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