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逐渐消退,许多人却仍在手机屏幕前流连。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随之而来的睡眠问题也愈发严峻。医学专家表示,睡前刷手机与失眠、焦虑、内分泌紊乱等健康风险相关。手机逐渐变成了威胁睡眠健康的“隐形刺客”。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测查中心主任孟繁强指出,人类在漫长岁月中适应的昼夜作息规律正被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打乱。这些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刺激眼睛里的感光细胞,信号传到大脑里的生物钟控制中心后,会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从而减少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帮助我们入睡的重要激素。
许多人睡前刷短视频的习惯,在医生眼中可能是失眠的“加速器”。安徽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先岭指出,短视频平台通过快速切换画面和即时反馈的设计,精准刺激大脑奖励回路。当用户滑动屏幕时,大脑分泌多巴胺的速度比正常状态快,形成类似赌博的心理依赖。这种神经兴奋与手机蓝光对生物钟的干扰叠加,使大脑陷入“生理疲惫但精神亢奋”的矛盾状态,导致入睡时间平均延迟30至90分钟。
社交平台的即时反馈机制如点赞提醒、消息弹窗等,会刺激大脑的焦虑中枢杏仁核,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在睡前两小时持续偏高。临床发现,这种心理负荷会使失眠风险增加3倍,形成“越焦虑越刷手机、越刷手机越失眠”的恶性循环。
许多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因睡前刷手机的习惯,导致睡眠质量明显下降。每增加1小时屏幕时间,深睡眠时长便会减少10至20分钟。蓝光不仅抑制褪黑素,还会改变睡眠结构——使非深睡眠阶段的快速动眼期占比异常增加,而负责记忆巩固、生长激素分泌的慢波睡眠时长被压缩。长期处于这种睡眠状态的青少年,日间注意力、记忆力均会大幅下降。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自己与手机的关系。专家建议,睡前尽量少用手机。将手机放在需要下床才能触及的位置,这种物理隔离能有效降低深夜刷手机的冲动,从而保障深度睡眠质量。睡前1小时应禁用电子设备,并保持卧室黑暗和安静。如果必须使用手机,要开启护眼模式并调低亮度。
入睡前,可以通过阅读、冥想等低刺激活动替代刷手机,既能减少蓝光干扰,又能帮助身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家庭可以制定“卧室无屏公约”,禁止在卧室使用电子产品,并将未成年人每日非学习目的的接触屏幕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
3月1日凌晨3点,52岁的张先生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
2025-03-09 19:17:34男子连续3年睡前刷手机突发失明3月1日凌晨3点,52岁的张先生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
2025-03-10 11:36:59男子连续三年睡前刷手机突然失明许多人都有躺在床上侧躺着刷手机的习惯,但这种不良用眼习惯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侧卧看手机时,双眼与手机的距离不同,眼调节视力的能力也不同,时间久了会造成双眼屈光度数差异,临床上称为屈光参差
2025-01-01 20:23:08侧躺刷手机的危害有多大近日,湖北武汉一名女子因长时间躺着玩手机导致双眼度数相差400度。医生指出,侧卧时下方的眼睛离手机更近,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加速近视发展;而上方的眼睛则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因此度数变化不大
2025-02-10 08:45:14为什么不建议躺着刷手机国庆假期期间,许多人选择躺在床上,沉浸于手机的世界里——玩游戏、追剧、观看电影,享受着这份惬意。然而,这种看似轻松的消遣方式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2024-10-07 20:57:58假期千万别长时间躺着刷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