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内,“榜一大哥”“大姐”一掷千金,虚拟礼物接连霸屏;屏幕那头,主播高喊着“感谢大哥”“家人们冲榜”,笑容与礼物特效一同绽放。这场看似“双向奔赴”的狂欢背后隐藏着酸楚。2022年国家正式发文,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这等于给直播打赏设置了底线。但针对成年人打赏的行为,是否也应该设置上限?
2024年10月27日,在某直播间内,网友“小盼”共刷了122个“火箭”。一个“火箭”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小盼”当晚打赏的礼物金额超过12万元。她从第一天送“小心心”(价值0.1元)开始,逐渐增加到送“跑车”(价值120元),再到后来送“嘉年华”(价值3000元)。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主播赢得“荣誉”,她的打赏金额水涨船高,特别是在直播间引入“PK”环节时,她产生了守护主播的责任感。
直播间内让用户向主播表达支持的方式层出不穷,比如特定的虚拟礼物等,这些方式无疑是为了让用户一次次掏出口袋里的钱。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表示,打赏是为“情绪价值”买单,但很多人是在直播间的氛围裹挟下冲动消费。心理学家分析了打赏人的三种心理动机:好奇心、攀比心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相关案例显示,甘肃兰州一女子伪造一百多本房产证更换一整栋楼的房门锁芯,自称是“单位内部优惠购房”,将这些房子“卖”给亲戚朋友骗取2400多万。她用赃款打赏未曾谋面的男主播,为一名自己喜欢的男主播在哈尔滨和三亚各购买了一套房产,并购买了一辆140万的车。除此之外,她还给多位其他男主播打赏了几百万,但从未与他们见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小盼”只是一名23岁的学生,打赏的近200万是家人暂存她这里的,对于这样的大额打赏,家人全然不知情。然而在跟平台沟通退款时,“小盼”和家人发现退费并不简单直接。直播平台客服表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成年人打赏通常是无法退还的。
法律人士分析,“小盼”的打赏行为可能被视为有效的赠与行为,通常不可撤销。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直播打赏”,有2400多条投诉,其中包括“诱导打赏”、“使用夫妻共同财产打赏”等问题。虽然法律规定了成年人几种可追回打赏的前提,但不乏一些主播团队想方设法规避。例如有的主播以私聊建立直播间外的线下联系,并承诺建立恋爱等关系诱导线上打赏。律师建议,如果担心被骗,应保留账号信息及打赏记录,调取支付账单,录制相关直播回放,保存主播动态中明显具有误导性的内容,包括语音信息、虚假图片及文字等。
要避免打赏被骗,除了人性的自律和维权意识外,还要打破直播平台“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盈利模式。直播的打赏收益,有的平台抽成高达一半。在这种机制下,主播、运营机构、平台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许多市民认为,直播平台应该对打赏行为作出更加明确的限制,根据内容质量和实名认证信息进行限额。平台可以提醒用户理智消费,多次提醒以提高警觉。此外,平台需要引导大家关注对生活有正能量的直播间,给予更多流量。治理直播间打赏乱象不仅需要平台的算法向善、政策的刚性约束,还需要每个普通人在点击打赏键前,多问一句“我究竟在为谁买单”。
直播间内,“榜一大哥”“大姐”一掷千金,虚拟礼物接连霸屏;屏幕那头,主播高喊着“感谢大哥”“家人们冲榜”,笑容与礼物特效一同绽放。这场看似“双向奔赴”的狂欢背后隐藏着酸楚
2025-03-21 23:06:07女生瞒着家人半年打赏主播近200万一位射洪的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于线上直播中向主播打赏了34万元。得知此事后,射洪市公安局沱牌派出所的民警迅速介入,帮助这个家庭挽回了全额损失
2024-09-23 07:54:4013岁男孩给主播打赏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