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争夺量子霸权的竞赛愈发激烈,中美两国的研究团队在本周出版的权威同行评议期刊《自然》上各自宣布了重大研究成果。当北京大学和山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了全球首个大规模量子纠缠簇态时,微软的一个研究团队则声称已创建了拓扑量子比特,这通常被视为该技术发展的“圣杯”。
作为当今这场“芯片战”的两大阵营,中美双方在同一天宣布取得了科研突破和质的飞跃。值得注意的是,两大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所揭示实现稳定且无错误的量子比特的方法和路径完全不同。在两方论文同时发表后,得到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中方研究团队通过扎实的实验验证,填补了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的空白,《自然》杂志的审稿人高度评价称,这是“可扩展量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微软的研究则引发了一些专家的怀疑和争论,认为其公布的研究内容“操之过急”,论文“用词误导且含糊不清”,各方面看上去都“相当草率”。一些权威机构还指出其中说法缺乏证据论证,即便是微软研究人员自己也承认需要进一步实验才能找到相关确凿证据。
2月20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王剑威教授和龚旗煌教授课题组与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该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在微纳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量子纠缠簇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纠缠态,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然而其确定性、大规模制备面临巨大实验困难,尤其连续变量簇态的光量子芯片的制备和验证技术在国际上仍属空白。经多年攻关,中方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近日,辽宁大连。一对双胞胎在同一天得知怀孕后,又在大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同日顺产生子,并成功诞下两名健康的男婴,2男孩出生相差仅半小时。
2024-12-02 17:41:58双胞胎姐妹同日怀孕同日顺产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团队与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制备出1.05平方厘米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其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8.2%,刷新了该尺度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
2024-10-19 10:56:00我国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归属
2024-10-09 18:01:023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与多个科研单位合作,成功构建了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采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2025-03-04 11:59:52我国取得量子计算机领域新突破3月10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团队通过在胶体量子点表面覆盖一层特殊晶体材料,成功解决了量子应用领域中长期存在的光发射不稳定问题,使量子点能够在室温条件下高效运行
2025-03-11 10:39:48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