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文,明确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即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文件要求对发现存在不履行价格承诺、“先涨价后打折”等价格违法行为以及套取补贴资金的经营主体,要立即取消其参与活动资格,并追缴国家补贴资金。
然而,在部分电商平台上,有“自营旗舰店”的商品存在“先涨价后打折”的情况,导致终端消费者未能真正享受到国家补贴,反而是商家及平台从中获取了不当利益。例如,有消费者在某平台的自营旗舰店购买幼儿园被子三件套时发现,同一天、同一家店、同一件商品,享受国家补贴反而贵了14.57元;还有平台上某款参与国补的相机,在短短四天内价格上涨了18.52%。甚至有消费者反映,有的产品一天内会多次调价。
商品价格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商品在国补实施前后出现价格变化,未必一定与平台或商家刻意骗补有关。但短期内,同一件商品消费者在享受了国家补贴后却要支付比补贴之前更高的价格,这显然不合理。这意味着终端消费者并没有直接感受到国家补贴带来的实惠。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国家补贴的惠民度,还将抑制国补对于消费的提振作用,并伤害国补政策的公信力。“先涨价后打折”的行为本身也涉嫌价格欺诈。对此,平台应及时给出正面解释,相关部门也有必要跟进调查。
如何防止补贴资金遭遇“跑冒滴漏”、被骗取和套用,是所有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直面的挑战。新一轮的“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更需要着重筑牢防骗补等“扭曲”行为的防火墙,确保每一分国家补贴资金都不打折扣地送到消费者手上,最大程度惠民并最大化释放政策红利。
为此,一方面可进一步明确参加国补商品的价格保护机制。像一些平台回应称,“享受国家补贴则不支持价格保护”,这样的规定是否容易留下“先涨价后打折”的空子,值得严肃审视。相关部门不妨指导平台加以评估、优化,制定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国补政策初衷的规则。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国补商品价格的动态监督,就一些“异常”情况及时向消费者发出预警。
在网络购物活动中,一家电商店铺利用监管漏洞,通过虚假交易手段,对某知名品牌白酒实施了超过2000次的刷单操作,非法获利达500多万元人民币。这一行为最终引起了警方的关注
2024-07-23 06:15:07刷单骗取平台补贴款疯狂卷低价的电商平台,似乎开始集体转向了。不到一周时间,抖音、淘宝相继传出调整低价策略。
2024-08-05 10:10:40电商平台爬出低价泥潭国家补贴应该直接惠及消费者,而不应成为平台和商家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
2025-01-21 02:33:43先涨价后打折严查电商骗国补Apple授权专营店的一位员工 shared with 雷科技 that during the launch day of the iPhone 15 last year
2024-09-16 08:28:09电商平台“火拼”iPhone16预售42岁的某电商平台仓管员蔡永死在了出租屋,直到几天后被人发现。警方鉴定为猝死。
2024-10-23 11:14:46电商平台仓管员猝死该谁来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