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推动建立有偿救援制度,旨在警示公众并提高旅游者风险防范意识。视线越过S519省道,从“山里农家”民宿望向数百米开外,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天狗岭山峰。这座山峰对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对于江西南昌籍游客周平来说,这里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从南昌出发,向西130公里,这片位于宜春市奉新县西北部的山地,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2℃。每逢周末,快退休的老友们就会到百丈山聚会。1999年,江西省批准设立百丈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当地政府希望将其打造为“小庐山”,成为南昌市民的避暑胜地。2014年,其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紧靠景区的百丈村里,村民开始经营民宿。为了与百丈山景区区分,当地人将没有开发的山地称为天狗岭。
对民宿老板王昭来说,从前摘黄花菜、砍毛竹的野山,如今成了吸引客人留宿的好去处。民宿周边缺少步道,总是抱怨无处散步的客人会被村民带着,沿运送毛竹的小径上山消磨时间。然而,2024年10月26日,听到5名游客在天狗岭失联的消息时,宋友强感到非常惊讶:“怎么会在那个地方?”
天狗岭地跨宜春市的铜鼓、宜丰、奉新及九江市的修水四县。周平一行5人在此区域内失联,迅速触发了近千人的救援调度。算上队伍集结后等待天亮的时间,救援持续了18个小时。11月7日,5名游客获救12天后,宜春市政府召开警示教育约谈会。会上,5人分别签署了《承诺书》与《具结悔过书》,称后悔自己的鲁莽行为,并承诺支付2万元救援费用。这是江西省首次尝试对在未开发区域获救的游客追偿,决定前多部门进行了多轮会商,但争议不断。
这本是一个平常的周六。10月下旬,山上的树叶红了,早上不到8点,包括周平在内的5名住客告诉王昭,他们要进山徒步、拍照、野餐,午饭在山上吃。去年夏天,周平一行人第一次上天狗岭,正是王昭带路。客人都接近60岁,但体力不错,中午就到了山顶,吃过午饭,沿原路下山,很快就回到民宿。这次他们告诉王昭,一定会在下午5点之前回到民宿。下午2点半,周平他们迷路了,向王昭打电话求助。王昭要求周平用微信发来定位,由他来指路,但周平没发,王昭也没再问。下午4点半,因故未上山的另5人给王昭看了周平此前的定位。看到位置,王昭直呼“搞死了”,“他们没有按原路返回,反而跑到修水县那边去了”。
奉新与修水两县以天狗岭山脊线为界。山脊线以南,为奉新县界内,山谷内有村庄和道路,山上通信网络全覆盖,但山脊线以北,是山区深处,多为原始森林,人烟稀少,没有信号。发现一行人进入修水,王昭多次尝试联系周平,但电话已经无法接通。晚上6点半左右,王昭报警,百丈山派出所所长岳贤勇接到电话。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岳贤勇立即将情况上报。当晚7点,沙招和所在的奉新县蓝天救援队接到指令。队长嘱咐沙招和带上冲锋衣,准备在山上过夜。当晚9点多赶到百丈村时,沙招和发现,消防、森林消防、公安特警,奉新县和九江市修水县的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大都已聚集在此,现场停了100多辆车。宜春市主要领导在百丈村成立了救援现场指挥部,据江西省应急管理厅不完全统计,当晚百丈山至少集结了933名救援人员,这是江西省近年来调度规模最大的一次山地紧急救援。
搜救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但人命关天,究竟调度多少人,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地形复杂程度来判定。由于是在未开发区域内迷路,他们怎么走的,往哪里去,救援人员毫无头绪,野游救援难度很大。当晚先到的救援力量已经进山,但由于已经天黑,中途接到指令撤回。10月27日凌晨1点,近千人的救援队伍随指挥部沿山路行驶30多公里,从奉新县百丈村转场至修水县黄沙港林场制定救援方案。凌晨2点,江西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公安、应急、城管等20多台热成像无人机夜间搜寻,但由于山高林密,游客也没有携带可以发射求救信号的设备,当晚无人机搜救无果。
早上8点,160名村民向导、公安、消防、蓝天救援队等人员,分四个方向编为4组,分头进山搜寻。晨间雾浓,能见度极低,人在队伍里,只能看清相邻的队员。十余年前被当地人踩出的小路,如今已积起厚厚的落叶,脚踩上去又深又滑,连搜救犬都连连摔倒。每个人还背着几十斤的救援装备,消防员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在这样的地形里走半小时就得休整一次。长时间、大规模的行动,补给成了问题。由于事发突然,近千人的救援队伍没有充足的食品补给。在百丈村停留时,指挥部只分发过一点面包。27日凌晨抵达上奉镇时,救援队自掏腰包将镇里小卖部库存的方便面全部买空。天亮后,镇政府为救援队准备了一些包子、馒头作早餐。进山前,沙招和装了几只馒头,当作一天的救援补给。
接近中午的11点40分,宋友强所在的第四搜救组在修水县大潭嘴山间的一处水沟旁找到5名失联游客。除了体力不支,5人并无大碍。而由于山里没有信号,沙招和所在的第二搜救组直到下午1点多才获知消息,停止搜寻。国内唯一一个职业化重装徒步纪录片团队“阅路山”创始人马子认为,一次山地紧急救援的团队规模不能超过50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人多了反而不好调度指挥,因为触发救援的区域往往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是千人规模的队伍,至少有70%是非专业救援力量,他们本身也会面临生命危险。
“说老实话,我们非常不愿意做山地搜寻,现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徐长根认为,相比应对洪涝、森林火灾,针对“驴友”的山地搜寻,是特定的人占据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这一部分资源浪费完全可以避免。另外,目前国内山地救援仍以公共救援力量为主,商业救援力量专业性有限,费用高昂。
近年来,一些生态良好的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逐渐成为“野景区”“网红打卡点”,擅自进入探险、游玩,一旦遭遇山洪、泥石流、坍塌等自然灾害,极易造成人员伤亡。2024年4月23日,江西省安委办、减灾委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旅游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省内各市汲取教训,“坚决防范和遏制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旅游人员遇险被困事件发生”。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八十二条中“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的规定追责当事人。
尽管《旅游法》明确了旅游者受到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但如何界定“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成了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为此,江西省应急管理厅、司法厅曾分别组织省高院、省检察院、省消防救援总队、宜春市政府和政府法律顾问团等多方进行多轮会商。最终,会商各方认为,政府为了开展救援,调用了第三方的人力、设备,要求第三方停业造成的损失,被救助人产生的医疗费用,跨地区调动公共救援力量产生的食宿费用,都可以纳入追偿的费用范畴。
类似的界定早有先例。2018年5月31日,黄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实施有偿救援制度,《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将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劳务、院前救治、交通、意外保险、后勤保障、引入第三方救援力量等费用纳入有偿救援费用范畴。
这些年来,“驴友”失联、遇险、触发大规模救援的新闻层出不穷。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2023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其中登山156起、徒步83起,由被困原因造成的事故,一般发生在登山和徒步中。与2022年相比,2023年事故总数增加53起。
在翟向坤看来,地方政府推动建立有偿救援制度,能起到警示公众、提高旅游者风险防范意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通过服务旅游者的方式疏导需求。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原山地专员高宁撰写的《国际山地徒步旅游指南》显示,作为一项大众运动,山地徒步因20世纪带薪休假的推广及私家车和火车的出现而在欧洲普及。而徒步旅行为北美、欧洲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投资1欧元用于发展徒步,平均会为当地经济创造4欧元的收入。
中华户外网创始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员张海峰指出,国内山地徒步安全事件高发的根源在于包括保险、商业救援在内的整个山地徒步产业发展滞后。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产业驱动力的步道网络建设的滞后。在高山徒步已普及了100多年的欧洲国家,步道可以跨国连通,以法国管理的阿尔卑斯大穿越之路为例,从日内瓦延伸到地中海的步道全长600公里。这些步道通常利用原生路面,或按照国际标准铺设木屑等材料,设有清晰的标识牌,沿途设有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庇护所,步道会按照难度、安全保障和风险分级,持证山地向导会与专业旅行社合作,为徒步游客提供向导服务。“危险陡峭的地方,你的手杖要落在哪个点上,都被标记得清清楚楚。”张海峰对欧洲步道服务的细致程度印象深刻。
相关专家表示,在通过救援追偿提高驴友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也可以将资源投入前置,为一些已有的路线设立标识牌、庇护所。
近日,江西5名任性“驴友”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探险被困,救援人员经过18个小时艰难搜救,将5人全部救出。最终,5人共同承担2万元救援费用。
2024-11-15 07:52:322万元“驴友”救援费穿荆棘、钻灌木、攀悬崖、过乱石、蹚溪水、爬山坡……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发生在一次救援行动中。近日,在杭州临安大明山未开发区域,两名驴友因走错岔路被困悬崖峭壁,经过5.5个小时的努力,最终被成功救出
2024-11-12 12:41:00驴友被困悬崖2024年12月21日冬至,上午8时40分,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接到户外爱好者的求助电话,称其同伴在崂山羊头石位置脚踝受伤,伤处已经弯曲变形,怀疑骨折,需要紧急救援
2024-12-22 10:45:30驴友爬山从巨石跌落救援队抬下山11月8日,5名“驴友”因违规探险被困,需承担2万元救援费用,这笔费用已转入奉新县财政账户,并将支付给参与救援的社会力量和群众。这是江西省首次对违规探险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的行为进行追责
2024-11-14 08:15:05江西对违规探险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