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是中国汽车2025的必经之路。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再次上演了“冰与火之歌”。一方面,关键维度的产销数据几乎都获得了同比增长:乘用车全年零售销量达到2310万辆,同比增长5.3%;出口479万辆,同比增长25%。自主车企成为乘用车绝对主力,全年份额上涨至61%,头部自主车企的份额从32%上升到39%。新能源车国内零售达1090万辆,增速达41%,零售年渗透率达47.6%,年末月渗透率突破50%。
然而,这些增长并未驱散笼罩整个行业的寒意。2024年1-11月,全行业收入9.46万亿,同比增长3%,但利润4132亿元,同比下降7.3%。2024年1-11月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4%,为五年来新低,下半年利润率进一步下滑,多个月份不足3%。大部分自主车企在2024年前三季度遭遇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重下滑。12月爆发的极越事件更是让全体消费者和社会目睹了外表光鲜的汽车品牌如何在一夜之间“归零”。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大概率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探讨:价格战是否还会延续?极越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是否会再次发生?什么样的车企风险最高?自主车企和新势力如何生存和发展?
价格战肯定还会有,但会从“旧款车直接降价”向“新爆品竞赛”和“潜移默化降价”转移。促成“黑天鹅”事件的因素依旧存在,尤其是对于新势力而言,很容易陷入新的“恶性循环”。除了单纯的资金支撑,更能代表硬实力的“体系力”将直接决定车企在2025年的生存能力。想要“活下来”并且“活好”,车企唯有打赢接下来的全面智能化战争。
近期,关于富士康的动向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其“回归”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产业链中的企业进出调整是一个常态化的经济现象,这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自然过程,根植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与市场机制的选择
2024-08-16 08:07:36经济日报:理性看待富士康的出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