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专家撰文表示,高校不仅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谈恋爱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应开设婚恋教育课程,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这一观点引发了网络热议。
一些网友认为接受“爱的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恋爱能力、经营好亲密关系;但也有人担心婚恋教育可能变成传统观念的说教,甚至演化为变相的“催婚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婚恋教育相关课程,人们对情感与恋爱课的接受度也在提高。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然而,不同高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观念差异较大:有的课程因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而备受欢迎,有的则因内容陈旧或传递扭曲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引发反感。
围绕高校婚恋课的争论重点在于教什么、怎么教。大学是青年展开自我探索、逐渐成人化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尽管恋爱没有固定公式,但学习如何开启并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恋爱观,确实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现实中,人们常常遇到各种情感困惑。例如,在一段充满操控的恋爱关系中,有些人会不断自我欺骗;或者在沟通时总是陷入对抗模式,无法好好说话。这些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希望解决情感困惑的需求,也暴露了相关教育的缺失。
理想的高校婚恋课程不应只是简单地让人“脱单”,更不是教人操控情感。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学会理性成熟地审视情感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爱意。当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爱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平衡学业和恋爱的关系,提升共情能力。
当然,婚恋选择属于个人自由,无论是否按照传统的“社会时钟”生活,都不应被外界力量过度干预。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同时,尊重个体选择,不在课堂上强行灌输陈腐的婚恋价值观,应该是高校开展婚恋教育的基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