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佛山木版年画,已有600余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齐名,成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在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项古老非遗正摇身变成年轻人追捧的“国潮IP”,如有一个亿小目标的“财神”、逢考必过的“考神”、求姻缘的“脱单神器”等,年画里的“诸神”都被赋予了时代意义,重新焕发生机。
朱刚认为,春节申遗成功会给社会各界带来一种观念上的转变,使人们意识到平时“习焉不察”的文化习俗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参与这些与春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例如,一些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年味儿”不那么浓了,一些庙会、社火也慢慢消失了。在春节列为“人类非遗”之后,传统文化的实践可能会有较大的回潮,人们会有意识地恢复一些文化传统,“重拾”过去庆祝新年的习俗,穿上节日盛装,走上街头集体庆祝等。
在全国上下重视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在春节相关习俗和社会实践的保护上卓有成效。例如,2006年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来,截至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仅以“春节”为名称的国家级非遗就有5个地方性扩展项目加入。包括春节(怀仁旺火习俗)、春节(查干萨日)、春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春节(行花街)、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这充分说明我国非遗整体保护意识的提升。
春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不断发生变化。例如,中国人对“阖家团圆”有一种“执念”,在这种内驱力下,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形成规模可观的“春运”现象。此外,春节联欢晚会作为除夕之夜链接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联系的集体性事件,似乎也已成为现代语境下的“新民俗”。诸如此类相对后起的民俗文化事象,正是春节这一活态遗产不断更新、调适,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表征。这也能有效地证明中华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让中华民族能够像“石榴籽”般紧紧地抱在一起。
泰国总理府发言人吉拉育于12月4日宣布,当天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泰国的传统美食“冬阴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12-04 20:40:01泰国冬阴功申遗成功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4-12-07 21:00:34看中国的非遗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