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如何选择“不跟风”
2024年接近尾声,华为Mate 70系列的发布将今年的手机市场推向高潮。这款手机搭载了原生鸿蒙系统,影像和通讯技术均有大幅提高,价格与上一代基本持平。此前,荣耀Magic 7系列也宣布“不涨价”。
然而,今年手机市场的关键词却是涨价。根据统计,vivo X200全系涨超300元;OPPO Find X8涨价超200元;小米15全系价格涨了200元以上;一加13各个版本也都有超过200元的涨幅。本轮涨价后,vivo、OPPO、荣耀、小米、一加等品牌的旗舰手机起售价已基本跨过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348.02元)。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持续走高,如何兼顾AI功能、硬件配置的升级与消费者的满意度,成为所有手机厂商面临的难题。华为和荣耀选择“加量不加价”,显示出其独特的策略。
荣耀在10月30日晚发布了Magic 7系列,16+512GB以及pro全系均未涨价,且在屏幕形态、3D人脸识别和通信方面有所提升,起售价与前代一致。基础版12 + 256GB和16+ 256GB微涨100元。相比上一代,Magic 7系列在硬件配置、软件优化以及拍照性能上均有显著升级。例如,3D不锈钢VC液冷方案提升了散热效率,第三代青海湖电池和自研能效增强芯片E2带来了更强的续航能力。此外,MagicOS 9.0新增了多项智能功能,如关闭自动续费、点外卖饮品和AI换脸检测等。
整体而言,荣耀Magic 7拥有多项同价位段少见的配置,是目前安卓阵营中性价比很高的一款产品。同样,在11月26日发布的华为Mate 70系列也在处理器性能、屏幕显示效果以及影像系统上大幅提升,但价格并未上涨。
对于多数手机厂商来说,涨价既是产业链上游成本压力的传导,也是新一轮竞争下的策略选择。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表示,产品力提升导致成本上升,内存和存储的价格也达到了高点。小米CEO雷军也提到,今年元器件成本上涨非常多。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则指出,Soc等核心元器件成本上涨幅度大,短期内难以缓解。
荣耀CEO赵明表示,尽管芯片价格上涨,荣耀仍坚持最初的定价逻辑,即这一代努力做到不变。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荣耀通过维持价格稳定来保持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体现了其对技术创新和价值提升的自信。
人工智能浪潮或许是这轮手机“涨价潮”的原因之一。Canalys调查显示,中国大陆是全球前三大智能手机市场中AI兴趣倾向最强的市场,有71%的国内用户愿意为具有先进AI功能的智能手机支付额外费用。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潜力让手机厂商纷纷开启AI竞速。然而,技术和成本挑战也随之而来。
Counterpoint指出,手机厂商需要选择在CPU、NPU和GPU能力方面有显著提升的系统级芯片(SoC)和更高性能的内存。随着晶圆代工厂商的工艺节点升级,以及内存价格回升,芯片和存储器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荣耀早在生成式AI大爆发前就将AI纳入发展战略。Magic系列一代内置的Magic Live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提供手握自动静音、双眼追踪熄屏等功能。独立后的Magic 3系列则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影像、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如今,荣耀在护眼技术上通过技术创新,PWM调光频率从1440Hz提升到2160Hz、3840Hz,甚至4320Hz,减少了屏幕在低亮度下的频闪,提升了护眼效果。
最新的MagicOS 9.0成为行业首个搭载智能体的个人化全场景AI操作系统。在硬件层面,荣耀首创NPU与GPU的联合异构计算,并首次应用在Magic 7系列手机中。这项技术能够在不增加硬件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并显著提升设备的能效和处理能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40%的消费者心理价位在3000-4999元之间,仅有约四分之一愿意接受5000元以上的手机。新浪科技的调查也显示,7成用户表示不接受手机涨价。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认为荣耀Magic 7系列在旗舰机统一涨价的大环境下保持价格不变,显得难能可贵。
荣耀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4%,荣耀以103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达15%。规模效应也反哺优化了荣耀的成本问题。
在供应链涨价的大背景下,终端涨价和不涨价既是企业的定价策略,也是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缩影。在智能手机市场日益内卷的背景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创造出好的产品、增强用户体验,可能才是制胜的秘诀。最终,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产品和体验买单,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提醒投资者,自9月下旬以来,大量新股民涌入证券市场。一些从业者在直播平台上“直播炒股”,利用投资者跟风炒股的心理,趁机拉高股价,导致许多普通投资者蒙受损失
2024-11-08 00:19:00广东提醒不跟风直播炒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即将发售的一期聚焦了英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立场。与美欧展现出的强硬态度不同,英国现任政府采取了更为审慎的策略,避免采取类似保护主义的措施,以免触发中国的反制关税
2024-08-30 13:34:31不跟风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