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年度论坛(2024-2025)于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逻辑与政策新思路》的演讲。
刘元春指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思路和逻辑难以理解未来经济运行。当前存在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出现了总量失衡,表现为GDP平减指数持续为负,需要从总量上进行调整;二是认为问题在于结构性失衡,特别是房地产深度下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三是认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居民杠杆下降,货币供应结构大幅调整。
关于总量失衡的观点,刘元春提到,通过6个季度的GDP平减指数为负,表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加大逆周期调整力度,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然而,这种观点未能完全解释内需不足的原因,也无法解决房地产深度下滑带来的缺口。
结构性失衡的观点认为,消费券等措施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和价格的急剧下降,以及新开工面积的大幅减少,导致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但新兴产业的发展难以弥补房地产带来的缺口,因此稳房产成为稳总需求的前提。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观点由日裔美籍学者辜朝明提出,他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是资产负债表收缩问题。他建议通过大规模财政赤字来弥补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收缩。然而,这种方案也存在问题,因为简单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可能无效。
刘元春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观点的局限性。总量失衡派别无法解释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结构性失衡派别则面临房地产深度调整的核心问题。资产负债表衰退派别虽然指出了问题,但也未能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刘元春强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房地产调整、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和技术产业革命等。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宏观政策框架,特别是在扩内需、稳定信心和预期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新定位应更注重市场主体的感受。
此外,刘元春提到了新的政策工具创新,如互换便利和回购再贷款,这些工具开启了央行直接干预金融市场功能和定价功能的新模式。他还强调了动态平衡体系的新支柱,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投资与消费、国内与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平衡。
最后,刘元春呼吁对中国经济的新逻辑和新框架给予更多关注,形成良性预期体系,为中国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转提供微观基础。
9月24日,国家相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涉及金融、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政策,旨在通过强化逆周期调节来刺激经济,稳定市场
2024-09-27 10:53:48任泽平:中国经济的春天来了10月19日,第136届广交会第一期线下展圆满结束。中外客商成交活跃,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良好开局
2024-10-22 13:17:31外交部:广交会展示中国经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