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202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针对A股市场的定价权问题发表了重要看法,认为“机构就是大散户,不应该有定价优先权”。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定价权与市场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A股市场以其散户占比高而著称,因此其定价机制常被认为是由散户行为主导的。然而,随着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涌入,许多人认为机构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刘纪鹏教授的观点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在市场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定价者?
刘纪鹏教授指出,价格既然已经形成,就具有合理性。这说明市场价格并不是由任何机构认定或决定的,而是市场整体供求关系的反映。在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价格的形成往往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上认为机构应当在定价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看法,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市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
刘教授提到,“很多机构没能反应过来”,从而让散户先行一步。这一现象在实践中时常发生,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市场事件发生之前,机构由于自身的研究和决策流程,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实际动向。相较之下,灵活的散户投资者由于缺乏复杂的决策机制,常常能够迅速捕捉市场信号并进行相应的投资。这使得散户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市场定价者”的地位。
回顾A股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次显著的市场波动都是由散户主导的。例如,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许多散户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或退出市场,而机构则因为底层研究和内部审批流程,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的波动更多是受到散户情绪的影响,而非机构的理性操作。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的有效性理论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市场中,所有参与者都有平等的信息和决策权。然而,现实中的市场并不总是遵循这个理论。机构投资者的决策优势和信息获取能力确实使得他们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一些专家表示,若不断追求定价的优先权,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壁垒与不平等的竞争,进而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刘纪鹏教授的观点提炼出当前A股市场一个非常实际的关注点:定价权应属于市场整体,而非单一的参与者。机构也不应将自身的行为标准化成市场的定价标准,这样的思维会导致市场失去灵活性与机会。
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散户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将更加频繁与复杂。A股市场能否在这样的变局中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定价机制,值得所有参与者深思。刘教授的发言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为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如何在这个市场中有效把握机会?同时机构应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与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市场将朝着何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将不断上演,我们期待在未来讨论中找到更深层次的答案。
近期,A股市场的多只股票遭遇“ST”标识,预示着退市风险陡增,股价因此大幅下滑。这对众多投资者,尤其是那些与违规违法企业相关的股民,构成了沉重打击
2024-07-09 14:56:19刘纪鹏谈退市国庆假期尾声,刘纪鹏教授通过视频向股民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坚持看好并投资中国资产,守护得来不易的牛市行情。这番话不仅是对当前市场境况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对股市长远发展的殷切希望
2024-10-09 08:59:15经济学家刘纪鹏:约束大股东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