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警惕“AI污染”乱象
近日,新华社发文对AI提出批评,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为许多行业和网民带来益处。然而,这种技术也引发了一些负面问题,尤其是由“信息垃圾”导致的“AI污染”越来越突出。
随着AI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内容生产力经历了革命性变化,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某些热门社交平台上,大量AI生成的虚假账号充斥其中;某小说平台上的账号依靠AI创作,一天可更新50部小说,月更字数上千万,但行文常常逻辑不通、辞藻空洞;甚至在学术界,某顶尖高校学者在SCI发表的论文因插图为AI生成且错误百出,仅发表三天就被撤稿,成为学界笑柄。
AI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新闻和信息传播领域。AI可以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产生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这需要进行全面审视。
AI的发展为新闻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人工采编模式逐渐向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转变。然而,人工智能可能会复制或放大现有数据中的错误,生成虚假信息和宣传,新闻机构在使用AI时面临保持真实性和公信力的重大挑战。一些MCN机构为了博取流量,通过AI软件生成虚假新闻,导致大量网络谣言病毒式传播。今年6月中旬,一家MCN机构的实际控制人王某某因利用AI软件生成虚假新闻并大肆传播,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据警方通报,王某某共经营5家MCN机构,运营账号842个,自今年1月以来,王某某通过AI软件生成虚假新闻,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速达99.91%。美国调查机构“新闻守卫”称,生成虚假文章的网站数量自2023年5月以来激增1000%以上,涉及15种语言。一些专家认为,AI制造的信息垃圾产量庞大,辨别难度较大,筛选成本较高。
暑假期间,全国多座城市的学校体育场馆实施了免费开放措施,这一举措深受民众喜爱。但遗憾的是,仍有众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在假期闲置,未能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2024-07-26 17:55:58新华社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