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近期揭示了南海表层至深层海洋热浪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海海洋热浪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发生频次越来越多,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严重风险。此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海表热浪,对深层热浪关注较少。
该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GLORYS,1/12°),探讨了1993-2022年南海从表层至2000米深度的海洋热浪时空特征、垂向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南海海洋热浪最大强度和累积强度在30-150米深度显著增强,且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高值区出现在越南近海并向南海东部延伸。从垂向结构上看,海洋热浪强度在70-100米间达到最大值,年总天数和持续时间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多次强热浪事件集中在200米以浅,多发于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年,发生面积比率峰值可达70%以上,最大强度可达2.0-2.5°C。
ENSO显著影响南海表层至深层热浪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强厄尔尼诺衰退年夏季诱发的强西太副高事件会显著削弱南海夏季风,抑制越南东部上升流,导致上升冷水减少,海温升高,触发南海表层至深层热浪事件。此外,南海丰富的中尺度涡旋产生的涡致热输送为吕宋海峡西侧的热浪强度高值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研究团队的两篇关于南海海洋热浪的工作,阐明了从表层到深层海洋热浪的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及其生态影响。这些研究指出,南海表层至深层海洋热浪都受到ENSO调控下强西太副高事件的影响,通过减弱越南东部上升流来控制海洋热浪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较于表层热浪,深层热浪还受到南海丰富中尺度涡旋的影响。南海表层和深层热浪共同给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生态风险。
肠道扮演着吸收营养和能量的重要角色,并且是人体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关键场所。当这种平衡被破坏,过度的营养吸收可能导致肥胖等代谢问题
2024-07-26 21:40:44深圳科学家找到致胖菌尽管新冠已呈常态化流行,但全球长新冠患者数量仍在持续增加。一些患者在急性期后会经历数月的呼吸困难、疲劳和脑雾等症状,这些症状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新冠感染后综合征,即长新冠,可能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2024-11-19 10:29:00张文宏最新发声!事关长新冠深圳医学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宿强与西湖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对过敏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免疫受体形态变化在过敏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项成果有望为过敏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2024-10-25 14:29:00我国科研人员揭示过敏反应关键机制吉林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在分析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本时,取得了一项新发现。他们观察到样本中存在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这是首次在月壤中发现此类物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月球的地质活动、演变历程及其环境特性
2024-06-23 19:11:59科学家在月壤样本中发现天然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