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前所未有地看清人类小肠,研究揭示吸收营养和避免感染的奥秘
小肠作为人体内关键的营养吸收器官,其长度约6米,内部布满了数百万细小绒毛状结构,极大增加了消化道表面积。这些绒毛虽微小,却展现出从基部至尖端在基因表达及代谢功能上的多样性。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布了一项新成果,他们制作了一幅详尽的空间表达图谱,清晰揭示了成人小肠绒毛间存在的空间差异性。
过往研究中,Shalev Itzkovitz教授已深入探讨小鼠小肠绒毛的功能分布,不同位置的细胞承担不同职责。然而,对人体肠道的研究因样本获取难度大而更具挑战。本研究通过与外科医生合作,利用惠普尔手术中切除的健康小肠组织(特别是十二指肠部分),克服了这一障碍。
借助空间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团队以高分辨率描绘了十二指肠的基因表达特征,每50微米一段进行精细分析。这一图谱解答了脂肪吸收的长期疑问:脂肪吸收并非即刻完成,有时可延缓至两天。研究揭示,小肠上皮细胞按步骤处理脂质,先在绒毛根部组装脂滴,随后沿绒毛迁移至顶端,最终形成乳糜颗粒,将胆固醇等营养物质经淋巴系统送入血液。类似机制还适用于铁的吸收与释放,以及不同营养素在绒毛不同部位的处理。
此外,研究还阐明了小肠对抗感染的策略。绒毛尖端的细胞能分泌抗菌蛋白,直接抵御细菌并召唤免疫细胞,加强局部防御。图谱中还展现了一个解剖学新知——健康人小肠绒毛实则具有复杂分支,而非传统认为的简单指状结构,这有助于提升吸收效率。
该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小肠生理机能的理解,还为后续探究疾病、老化、药物作用及饮食影响下的小肠变化奠定了基础。Itzkovitz教授强调,这份健康小肠图谱将成为探索肠道状态转换的重要资源。《自然》:前所未有地看清人类小肠,研究揭示吸收营养和避免感染的奥秘!
嫦娥六号探测器即将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这引发了公众对月壤样品研究的浓厚兴趣。回顾嫦娥五号在2020年带回的1731克月壤,这些珍贵样品成为了中国科学家深入探索月球奥秘的钥匙
2024-06-24 13:46:1885.48克月壤揭示奥秘何其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于5月14日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台的徐钧博士与韩金林研究员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银河系晕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磁环结构
2024-05-14 22:55:41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巨大磁环人类月球日设立于每年的7月20日,旨在纪念1969年同日人类首次成功登月的历史性时刻。阿波罗11号的壮举不仅将尼尔·阿姆斯特朗等宇航员送上月球,还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的新篇章
2024-07-20 13:35:39人类月球日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