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秋不收秋,七月看十六” 有啥预兆?
在中国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收不收,七月十六早看天”。这句话暗示了农历七月十六的天气对农作物收成的重要性。那么,这一天究竟有何特殊?按照农历计算,七月十六对应甲辰年壬申月乙卯日,而乙卯日在古籍《开元占经》中有特别的含义,指出卯日降雨与粮食价格紧密相关,雨量越多,粮食价格可能越高。这意味着,若卯日下雨,可能会阻碍作物生长,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和物价上扬。
“收秋不收秋,七月看十六” 有啥预兆?
现实中,我们常能感受到食品价格受气候影响的波动,特别是当雨季过长,本应丰收的季节却因持续降雨而使蔬果价格上涨。相比之下,若非雨季影响,此时应是蔬果价格回落的时节。
回溯古代,缺乏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古人如何预知并准备应对天气对农业的潜在威胁呢?这涉及到一系列观测自然、预兆年景的古老智慧,如元末明初娄元礼编纂的《田家五行》,它是一部融合农业气象与占候学的宝贵资料。更早之前,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已提及通过琴弦松紧变化来预测天气,湿润导致琴弦松弛,预示即将下雨。
针对七月十六这一天,古籍中将其降雨称为“洗钵盂雨”,象征着可能引发的饥荒。钵盂作为僧侣或平民的食器,雨天使之空置,暗喻食物短缺,即“荒”。在这里,“荒”不仅意味着土地的荒芜,也指代年景不好、粮食歉收的困境。
因此,按照传统智慧,七月十六若是晴朗,相较于雨天,显然更有利于庄稼生长和最终的收成,因为连续的雨天会对作物造成长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歉收。这背后蕴含的是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及与之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今天是农历五月十六,恰逢夏至节气的到来,也是一个特别的分龙日,预示着三伏天即将接踵而至。按照民间的传统观念,这一天的天气状况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自然界的节气变换,还影响着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4-06-21 15:20:14“五月怕十六”随着“处暑”节气的临近,意味着炎热的夏日即将画上句号。这个时节,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处暑在头,三九穿单衣;处暑在中,三九冻死牛”,它预示着接下来季节变换的微妙迹象
2024-08-22 15:59:14“冬冷不冬冷时间匆匆,一晃眼就到了正月十六。民间传说,过了十五的灯笼节,新年算是圆满收官。大家可能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可是农民伙伴们可没闲着,一年的辛勤耕作已经悄悄拉开帷幕。
2024-02-25 13:52:12“正月十六晴"冬有三九,夏有三伏"。冬天最冷的时候,是三九天,而夏季则是三伏天,今天是8月23号末伏最后一天,明天是8月24号,预示着正式出伏了,天气也越来越凉爽。
2024-08-23 09:55:28明日出伏今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元宵节,与往年不同,被称为“六十年不遇”的特殊时刻。
2024-02-24 14:36:55今年正月十五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