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最后一天,一场关于中美关系的分论坛吸引了诸多参与者,现场座无虚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者就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中美地缘政治分歧和经贸冲突等议题各抒己见,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带来许多新的思考。
旧金山会晤奠定基础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关系发展取得了一些积极态势。去年11月,两国领导人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晤,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旧金山愿景”。今年以来,两国积极接触的势头也在增加,双方保持着高层对话沟通,同时恢复了军事层面的对话、开启了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
在谈及近段时间的中美关系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表示,中美首脑旧金山会晤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让双方可以开展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对话。
艾利森认为,中美关系的基础可以用三个C来形容,分别是竞争(Competition)、沟通(Communication)以及合作(Cooperation)。他说,中美虽然仍有分歧,但对于面临的共同挑战,双方其实已有共识。“尤其是在双方必须合作才能存活下去的领域,中美必须开展合作。”艾利森说。
香港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认为,旧金山会晤后,中美更多地找到了双边关系的“底线”。他说,双方在大方向上可能不会出现大的调整。
但李成认为,此次会晤中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延续了核武器控制的合作,也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对话合作。第二是恢复了中美军方的交流。第三是中美高层交往得到恢复,同时双方也就推动人文往来达成共识。
共同的挑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旧金山会晤后,中美关系呈现止跌企稳态势,双方恢复了在多个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譬如在气候变化领域,双方不仅发布了阳光之乡声明、重启了气候工作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地方气候合作联系机制。
在6月26日的论坛上,多位学者表示,中美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这需要双方携手以共同应对。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南亚研究李光耀讲席教授LynnKuok表示,中美面临着气候变化、流行病、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共同挑战,由此,这两个国家非常有必要合作。一方面,这能帮助全球应对这些威胁,另一方面,中美双方也可以通过应对这些挑战来建立可行的沟通渠道。此外,互动本身也能够增进两国的关系。
但在合作应对共同挑战的同时,Lynn认为,中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其他问题如地缘政治分歧影响到两国的正常合作,也要确保这些共同的挑战不要转化成地缘政治方面的摩擦。
艾利森指出,中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面对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时,双方需要合作。“即使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中美也必须合作。在这种竞争与合作当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折中点,打造双方合作的基础。”
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
来自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杰出研究员罗宾·尼布利特(RobinNiblett)在论坛上表达了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担忧。尼布利特认为,中美进入了所谓的“新冷战”时期,双方的竞争覆盖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核心领域。如何管理好这些竞争,将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应对,同时也会影响到本世纪的全球发展。
事实上,对于用所谓的“新冷战”形容中美关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在论坛现场,Lynn就指出,需要谨慎使用“冷战”这样的比喻。她说,过去几年的中美关系确实比较紧张,尤其是在贸易、技术领域,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摩擦。“但如果你把对方视为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者,要解决问题就变得非常困难。”Lynn表示,中美有过很长一段和睦相处的时间,这意味着双方有和睦相处、相互合作的基础。
李成也认为,以对立的状态看待中美关系是非常危险的。他说,在美国,一些共和党“鹰派”人士说要“打败”中国,这令人震惊,还有一些人说要“放缓”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一种不当的叙述。
格雷厄姆援引中国古代哲学理念说,很多情况下,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世界很复杂,各方即使在对抗状态下,也要努力寻求合作。他指出,中美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的竞争关系,两国之间目前也存在很多短期内难以快速解决的问题,但面对共同的挑战,在竞争中开展合作非常必要。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头羊,频繁因其商业策略和工作文化引发公众热议,尤其是推出的锂电返利计划及“896工作制”和“奋斗100天”等活动,使其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卷王”
2024-06-29 17:25:44宁德时代高管谈汽车制造业的“卷”6月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及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顺利着陆,此事广受国际关注。欧空局局长阿施巴赫赞叹这一成就是非凡的,并表达了参与其中的感激与自豪之情。发言人毛宁就此回应
2024-06-06 21:41:11外交部发言人谈中美航天合作高学历者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符的工作现象频现,如海归硕士选择成为月嫂的新闻,这不禁让人思考教育背景与职业道路的错位。月嫂岗位通常要求不高,培训周期短,与硕士多年深造形成鲜明对比
2024-05-31 07:43:12郑强教授谈人才创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