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国有企业因财务造假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国企的传统印象。深圳国企特发信息、福建平潭国企海峡创新、河北邯郸国企汇金股份、新疆国企中泰化学、浙江国企国瑞科技以及辽宁锦州国企锦州港相继被曝出不同程度的财务数据不实,涉及虚增利润、营收等,导致这些企业被实施风险警示(ST),成千上万的股民因此蒙受损失。其中,锦州港的营收造假金额高达86亿,成为最为触目惊心的一例。
面对如此规模的财务造假,监管机构虽已采取行动,但目前的处罚力度似乎并未达到市场预期,例如对特发信息1.7亿利润造假的处罚仅为2350万,即便是锦州港86亿的巨额造假,罚款也仅2300万。这种相对轻缓的惩罚措施引发了外界对于是否足以遏制此类行为的质疑。
与此同时,众多投资者因这些企业的ST处理而面临投资价值急剧缩水的风险,涉及股东人数总计超过40万。市场担忧,随着监管持续深入,未来可能还会揭露更多涉及财务造假的国企案例。
国企造假事件频发,部分源于当市值管理成为考核指标时,某些管理层可能为了晋升而采取极端手段。这要求市场参与者调整以往的认知,意识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警惕业绩操纵的风险。微博上的财经大V分享了一份避雷指南,提醒投资者在A股市场中应保持高度警觉,避免触碰潜在的ST股雷区,国企亦不例外。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新规定,明确表示对财务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无论金额大小,一经查实,企业都将面临ST处理,严重者将直接退市。尽管这一举措被视为积极信号,但有观点认为,除了强化退市机制,还需从重处罚、追究中介机构责任、引入刑事责任,以及建立健全赔偿制度等方面多管齐下,从根本上震慑和减少财务造假行为。
回顾历史,如安然事件中的严厉处罚,包括高额罚款、高管重刑以及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展示了成熟市场对财务欺诈的严惩不贷。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惩罚机制,或是重塑市场信心、促进股市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近期,证监会针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加深,这一举措触及了资本市场深水区,打破了部分股民对国资背景企业免于此类问题的传统观念
2024-06-02 22:30:18百亿国企惊爆财务造假原标题:有群众反映一地路政执法人员处罚程序不合法,核查结果来了据中国政府网消息,群众反映邯郸市涉县路政执法人员处罚程序不合法
2024-01-19 15:45:08河北涉县1964份路政处罚案卷造假原标题:央视曝光多款零食“学历造假”(主题)质检均不达标!看看你买过吗?(副题)如今,零食界也流行“高学历”!打着“某某农科院”研制、“某某大学”开发的名头,成为这些零食的卖点。
2023-12-20 15:43:16央视曝光多款零食“学历造假”5月14日,针对网传“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造假”一事从澄城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分管领导已与农业农村局对接,正在逐步核实相关项目,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中。
2024-05-14 18:19:58高标准农田被指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