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小社在网上看到一则中介广告,声称支付3万元就能进入“大厂”工作。同时,朋友的朋友也承诺,只需5万元就能搞定央企内部推荐的面试名额。小社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借了8万元支付了两边的费用,认为这样“双保险”可以顺利就业。然而,最终发现所谓的“内推”全是骗局,不仅损失了金钱,还耽误了求职时间,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毕业季来临,求职陷阱层出不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结了常见的求职陷阱,提醒毕业生们务必要小心避坑。
常见求职陷阱
高薪诱骗陷阱:以“高薪”或“轻松赚大钱”为卖点,诱骗求职者前往境外工作,结果往往陷入传销陷阱或“刷单诈骗”。
黑中介陷阱:以介绍工作为名,巧立名目收费,最终并不提供实际工作岗位。
培训贷陷阱:通过所谓的职业培训向求职者收取高额费用,实际培训效果甚微,甚至没有安排工作。
猫腻合同陷阱:在劳动合同中暗藏不合理条款,侵犯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假试用陷阱:以试用期为借口,剥削劳动力,不予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扣证件陷阱:用人单位非法扣押求职者的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迫使求职者屈从。
虚假信息陷阱: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的报名费、材料费等。
如何避免求职陷阱
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招聘信息:优先选择合法正当的招聘渠道,如认证的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招聘网站。
保护个人信息:在求职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避免泄露。
核实用人单位信息:可以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核实用人单位的真实信息,确保用人单位的合法性。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前,务必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特别是关于工资、试用期、工作内容等条款,避免盲目签字。
正值毕业季,不法分子与不良机构瞄准时机,设置诸如“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陷阱,网络上充斥着高价保证进入知名企业实习或工作的信息。这类“付费内推”实质上是利用学生渴望优质实习机会的心理,以及部分企业偏重内部推荐的招聘策略,对学生们进行欺诈,要求他们为实习或工作机会支付高额费用。
这种现象频发的原因,在于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对求职准备、职业规划等方面知之甚少,又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虚假信息和看似成功的前辈经历所误导,最终在求职的迷茫中掉入陷阱,不仅经济受损,还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付费内推”背后隐藏着对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的违反,不仅侵害学生权益,也损害企业形象和招聘质量。对此类违法行为必须严厉制止。教育部门已开始行动,如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课程,强调正确就业观念的培养,并要求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确保毕业生能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多方面的努力也在进行中,包括增强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防骗知识,建立咨询热线解答疑问,以及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招聘、贩卖实习机会等行为。相关部门需形成合力,常态巡查与专项治理并举,确保每一起侵害毕业生权益的事件都能得到严肃处理,并公开案例以示警醒,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健康的就业环境,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体验。
近几年,“平替”概念兴起,尤其在消费领域,追求性价比已成为消费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如今,平替风也刮到了求职市场。
2024-05-15 14:16:49年轻人对大厂祛魅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金价屡创新高,黄金消费市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随之而来的,是有关黄金消费的投诉与日俱增。
2024-03-20 07:45:52金价随着毕业季临近,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个阶段也伴随着一些不法行为,不法分子假借招聘之名设置各种陷阱,包括诈骗、信息盗用乃至诱导犯罪,严重侵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2024-05-26 16:31:10毕业生求职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随着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活跃,利用招聘作为掩护,设置各种陷阱,包括诈骗钱财、盗用个人信息、甚至诱导毕业生参与非法活动,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和权益
2024-06-11 09:47:18毕业生求职要增强依法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