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也出现了第一次交叉学科建设的高潮。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曾对《中国科学报》回忆到:“当时北大新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交叉边缘学科,如文科有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科技情报学等;理科则有信息数学、工程科学(后改为结构工程)、微电子学、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等。”
“到了1994年,北大在制订 ‘211工程’计划的时候,曾有意将全校的学科分布做成了’矩阵结构’,并将全校几乎每个教学科研人员都放在一个’矩阵元’的位置上,由此显示其在纵向上属于哪个院系,在横向上又参与哪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或课题。”
当年中国交叉学科的高潮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王义遒曾说: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学科上的体现,同时也是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学科上所作的准备”。
[11]
这可能是作为后发国家的一种优势,因为后发国家学科建设的传统不那么深,所以对待新的变化往往态度也更开放,能跟上科学发展的趋向。
2000 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制定了一项跨学科研究计划,之后各大学纷纷成立了多个跨学科中心,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原政策局局长郑永和曾在采访中提到了发展中国家反应迅速、调整灵活的优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大学和研究所能够迅速建立一些新中心,以反映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
[10]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在跨学科研究上后发国家具有弯道超车的潜力。
研究发现,与亚洲学术上领先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世界传统研究强国(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程度要低得多。相反,学术传统更短、投入充分的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在亚洲表现最为强劲,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表现亮眼,在非洲,埃及的开罗大学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在产出指标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2024-06-12 12:50:21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在5月8日举办的年度58神奇日活动中,58同城CEO姚劲波以数字人分身的形式惊艳出场,成为活动焦点
2024-05-09 12:44:18姚劲波数字人也来了近期,一项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系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GPT-4在图灵测试中的表现让人难以将其与人类区分开来。这项研究的论文已发布在网络上,链接为[此处省略具体链接]
2024-05-18 23:12:07GPT-4通过图灵测试5月16日哈尔滨,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正在进行中,哈尔滨来了一群俄罗斯大长腿帅哥,谁来了都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
2024-05-17 10:53:00哈尔滨来了一群俄罗斯大长腿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