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林生斌的名字因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引发热议。追溯至“杭州保姆纵火案”,林某作为痛失亲人的受害者,赢得了社会广泛同情。在冗长的司法进程中,他塑造了“深情丈夫、慈父”的公众形象,持续吸引公众目光。即使后续以缅怀亡妻与孩子的名义进行商业活动,仍能得到部分网友的支持。
然而,短短四年之后,林某突然宣布再婚并已育有一子,步入人生新篇章。网友通过推算孩子年龄,梳理时间线后发现,林某在互联网上展示对亡妻子女的怀念之情的同时,早已开始了新生活。其深情形象瞬间崩塌,网友深感受骗,进而挖掘出林某诸多旧事,尽管其中包含诸多无据可查的迷信传闻。
随着争议升级,有知情人透露,火灾当日,林某的实际行程并非如其所述前往广州处理商务事宜。尽管杭州公安机关经过调查排除了林某涉刑案嫌疑,但他当天的行踪始终成谜。
导演兼作家刘信达对该案保持密切关注,认为林某当日是否乘机对案情至关重要,遂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调查。他先是获取了林某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继而冒充其友人,以查询里程积分理由,向多家航空公司查询林某事发当天的航班记录。各航司回复均显示无相关出行记录。
刘信达自以为掌握关键证据,遂将与航司工作人员的通话录音公之于众,尽管半小时后即遭删除,但仍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反响。2022年,林某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刘信达及涉事网络平台诉至法院,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20万元。
20万元的索赔金额,是我过往代理案件中的最高纪录,不知林某是否以此为参考。刘信达辩解称,身为作协认证作家,他享有采访权及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录音仅公开半小时,未造成严重影响。
情感层面,我理解网友的愤慨以及对细节的质疑。但鉴于杭州公安机关已明确林某无刑事责任,缺乏确凿线索时,不应继续散布阴谋论。若欲澄清疑点,应遵循法律规定进行合法调查。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明确指出,“行踪轨迹”属敏感个人信息,未经本人同意或国家机关依法调查,任何人不得擅自探查并公开。《民法典》第1032条亦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犯他人隐私权。
从法律视角审视,刘信达的行为构成典型的隐私权侵权。一审判决刘信达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8000元。现刘信达不服判决,已提起上诉。我认为,二审可能仅在赔偿金额上有所调整,事件定性应保持不变。
借此提醒公众,是非判断属道德领域,法律旨在保护权益。个体无论道德评价如何,其法定权利不容侵犯。正义感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借口,否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道德审判的牺牲品。
男导演公布林生斌飞行记录一审被判侵权林生斌因被指控涉嫌犯罪而引发关注。作家刘信达查询其飞行记录后公布,称林生斌在纵火案时声称的出差是谎言。林生斌起诉刘信达和微博平台侵犯隐私。
2024-04-26 10:19:18男导演公布林生斌飞行记录林某人事件,即牵动人心的当年保姆纵火案,至今仍引发公众持续关注。近日,刘信达与林某人间的纠纷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焦点。据悉,导演刘信达因侵犯林某人隐私权在一审中败诉,但其已提出上诉
2024-04-27 18:50:24这些年围绕林生斌的五大争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