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重仓股有水分?主动权益出路在哪?公募高管、基金经理大探讨
自2021年峰值以来,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遭遇连续亏损,导致其规模及A股持仓比例下滑。对此,基金行业掀起了一场关于“主动权益变局”的深度讨论。众多公募高管与基金经理坦诚地接受了券商中国记者的采访,直面问题,展现出近年来罕见的行业内“心声吐露”。公募重仓股有水分?主动权益出路在哪?公募高管、基金经理大探讨 困局与求变。
身为基金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他们承认自2021年抱团行情瓦解后,公募主动权益投资尚未找到重振旗鼓的路径,未能成为市场边际定价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产业格局的巨大变革,主动成长投资面临着空前挑战,依赖宏观景气驱动的投资策略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失去效用。回顾公募重仓股的历史变迁,尽管经历了周期股、金融股、科技股、消费股等轮番登场,但由于对产业规律认知的滞后,常出现“产业趋势已过,但持仓调整滞后”的现象。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与“去明星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主动权益投资的变革之路何在?
公募基金副总裁梁浩率先对近年来的主动权益投资进行了公开反思。他在鹏华基金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会上指出,公募在应对投资环境与投资范畴的新变化方面准备不足,体现在规模、价值与成长投资等多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及其持有的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自2021年高点后持续下滑,难以为市场提供边际定价;昔日备受追捧的赛道投资(如白酒、新能源)纷纷走弱;自2015年移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公募成长类投资偏向基本面与价值取向,面对主题与概念型投资机会时,多数公募资金显得无所适从。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主动权益类基金(含QDII主动权益)规模降至4.3万亿元,较2021年高位时的6.88万亿元显著缩水。同期,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万亿元,持股占比降至7.3%,较2020年末的7.58%和2021年9月末的8.31%进一步下滑,更早时期该比例曾接近28%。2022年与2023年,主动权益基金连续两年出现巨额利润亏损,分别亏损12855.79亿元与6709.35亿元。
某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指出,自2020年以来,主流的押赛道投资策略存在问题。例如,新能源虽为强周期行业,但部分基金经理在行情高峰时并未调整仓位。此外,有基金经理长期持有白酒等蓝筹标的,尽管这些股票在基金重仓股中占据显著位置,但其业绩表现却未能体现主动管理优势。
对比十年前的2014年,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已全部更新,曾经连续五年居首的中国平安已退出榜单,但大体量的蓝筹价值标的仍占较大比重。其中,包含4只白酒股(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与3只医药股(迈瑞医疗、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科技互联网仅有腾讯控股和中芯国际。据富国基金统计,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对电子、医药、食品饮料和电力设备的持仓比例位居前四,合计占比46.54%,堪称公募基金的“压舱石”。
公募重仓股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从记者访谈情况看,这揭示出业界对公募主动权益投资现状的基本判断:虽紧随时代步伐,但在捕捉前沿趋势上略显乏力。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重仓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额收益个股的挖掘,重仓股往往贡献了投资收益的主要部分;二是前瞻性的行业判断,如能在白酒、医药等大行情启动前精准布局。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投研团队重点关注的行业与公司,通常反映在十大重仓股中,体现了他们对长期宏观与产业运行规律的理解,大致能窥见整体主动权益投资水平。“回顾公募基金过去20年的持仓,十大重仓股历经周期股、金融股、科技股、消费股的轮动,展示了基金公司的配置能力,但在择时能力上的体现并不充分。”
魏凤春观察到,由于对产业规律认知的时间差异,各公司十大重仓股间存在“搭便车”现象。短期资金关注度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导致公募基金整体配置出现聚集效应,从而出现“产业趋势已过,但持仓调整滞后”的情况。梁浩也指出,在产业大变革背景下,主题概念层出不穷,公募主动成长投资难度加大,同时基于宏观景气驱动的投资方法可能阶段性失效。
“2021年抱团行情瓦解后,公募权益类资金未能找到新的突破点,主要原因在于主导产业尚不明晰,缺乏明确的投资主线。”魏凤春分析,房地产已被确认处于周期底部,尽管仍具重要性,但已不再被视为主导产业,因此不会成为十大重仓股的重心。新能源与白酒经历大涨大跌后,在投资价值上存在明显瑕疵。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战略价值与战术价值短期内难以统一,难以迅速成为破局的关键。
前述基金经理特别提到,白酒的市场需求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且其投资逻辑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相悖。一个关键问题是,年轻消费群体中白酒消费的比例将达到何种程度?若无法达到或超越前一代人的水平,白酒可能不适合作为长期配置资产。
在“去明星化”趋势下,公募主动权益投资应如何变革?答案涵盖了从宏观趋势到局部策略的全方位建议。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公募权益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固定收益、多资产等投资需求也日益增长。他认为,资管公司投研能力的提升可能经历三个阶段:个体能力的强调、团队能力(即工业化阶段)的重视,以及数智化、人机结合阶段的到来。“当前,基金业正处于从个体化向工业化转型阶段。在此阶段,公募基金投研变革应致力于内部协同、专业分工、团队协作,更加倚重平台而非个人力量,以实现长期业绩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公募重仓股有水分?主动权益出路在哪?公募高管、基金经理大探讨 困局与求变。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主动权益投资的根本仍在于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回报,这与基金业、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利益最大化诉求完全一致。短期内,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或许难以改变,但应通过有效机制激励多元投资,如高股息、顺/逆周期投资等,并在基金评价体系中进一步降低规模权重,提升中长期业绩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反思中,部分观点将基民行为纳入了权益投资变革的考量。魏凤春指出,过去三年权益市场持续调整,基民更倾向于追求绝对收益,与偏股型产品侧重相对收益的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基金公司还需继续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帮助基民清晰理解偏股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性,引导其基于长期投资、资产配置的视角选择偏股型基金。
有公募投顾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许多投资者将基金经理视作炒股高手,购买基金就是让其代为炒股,这种观念过于片面。“随着基金产品种类的极大丰富,已从偏股或偏债等基础产品扩展至多策略、大宗商品、红利低估息,甚至涵盖MOM、REITs等产品。在供给侧的丰富多样性下,需求端的多元化投资与资产配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
近期,市场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从2019年起,公募基金行业年薪超过300万元的员工或将面临全部退还超出部分的要求,传闻称相关文件即将出台,这不禁让人猜测,或许会有一部分人因此需要出售房产来筹措退款
2024-06-08 10:27:33公募行业300万以上年薪或被追溯退还最近,有关公募基金薪酬改革的新传言在市场上扩散,称监管机构要求基金公司退还2019年后超过300万的薪酬,甚至有消息称“相关规定即将出台,可能有人得卖房还钱”
2024-06-08 10:38:46公募300万以上年薪将要求退还?头部公募证实:消息不实公募基金作为买方机构,向来聚焦产业和公司基本面等中微观领域。但在4月1日A股喜迎开门红后,多家公募却罕见地聚焦到一项最新出炉的宏观经济指标上:PMI。
2024-04-02 14:51:11公募出现罕见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