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又有新冠新毒株流行?专家:不必恐慌也别掉以轻心
新冠新毒株又席卷全球?
近日,XBB.1.16毒株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甚至有市民担心会否引起新的大流行?
记者对此采访专家获悉:至今医学界对于XBB.1.16的研究尚未有具体确切的结论,因此市民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XBB.1.16毒株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1月首次发现XBB.1.16,并在3月22日将其列为“监测下的新变种病毒(VUM)”。
据悉,XBB.1.16被称为Arcturus,别名“大角星”,是BA.2.10.1和BA.2.75的重组或杂交变体,它们都属于奥密克戎变种BA.2的后代。
根据全球各国报道,XBB.1.16已经在印度、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出现,且XBB.1.16感染病例都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该病毒目前占据了美国中南部地区新冠病例的21%以上,并导致印度新增新冠病例重回过去8个月新高,或成为全球下一个主要变种病毒。
中疾控已监测到新毒株
我国情况如何?
记者查阅发现:4月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指出,自2022年12月1日以来,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328例,新发现136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24例为首次发现,其中,包括15例XBB.1.16和2例XBB.1.16.1,这也是我国首次检出XBB.1.16。
3月底,WHO新冠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科克霍夫博士公开表示,XBB.1.16在刺突蛋白中有一个额外突变,使传染性提高,并有致病性提高的可能性,即具有强免疫逃逸能力;东京大学一项研究则表明,XBB.1.16的传播效率比XBB.1和XBB.1.5毒株高约1.17至1.27倍。
因此,各国专家提醒老年人群、患有基础疾病及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群提高警惕。
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诊
未雨绸缪,防范未然。
上海市卫健委建议:
现阶段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还应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具体的目标人群主要覆盖:
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3-17岁未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18岁以上未感染,且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此外,已感染但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也应及时补齐接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同时建议:
如果近期市民出现了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应就近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抗原检测,尤其是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一定不要拖延病情。
核酸阳性检测率回升,是否意味着新冠疫情会卷土重来?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表示,目前我国新冠疫情仍然处于相对低水平,在低水平基础上的波动无法说明其属于“卷土重来”。
“随着人群抗体水平的衰退,疫情数据发生波动是非常正常的,这就像是潮涨潮落再潮起,但不太可能再次出现大规模暴发的情况。”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魏晟教授介绍,“因为在大约4个多月前,大多数人已经感染过了新冠病毒,所以整体上,我国人群的相应抗体还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此外,每个人的抗体衰退时间也不同,再加上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隐性感染,因此目前人群并不是普遍易感。从长远来看,疫情会有反复,但再次大暴发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如何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疫情可能“回升”的情况?
赵卫表示,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对流感、新冠这一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能力。魏晟还建议,如果自身是或者家中有脆弱人群,可以通过提前接种疫苗来进行防护。
吴尊友:
从世卫数据看
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
4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回顾20年来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学到了很多,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未来应对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还需做好疾控体系的技术支撑、现有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调配等工作。
吴尊友提出一个问题,回顾20年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2003年非典,2008年的肠道病毒EV71,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2019年底/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从这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首先是发现我们的病原体鉴别能力弱。”吴尊友说,20年前,非典流行时病原体是什么时候分离的呢?是在非典流行五六个月以后才知道是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而且这个病原体的分离和确定工作不是中国的科学家,而是外国专家完成的。其次,我们对突发疫情的发现还是不够及时,再就是我们的疫情统计报告能力还比较弱。
吴尊友介绍,2003年非典结束后,我国政府努力补短板,用几年的时间,建立了短时间、多病种、多个实验室平行鉴别病原体的能力。即一旦有新的突发疫情发生,我们可以组织多个实验室同时来做病原体分离工作。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即约一周时间,就把病原体分离出来了,破解了病毒的基因结构序列。在及时了解和掌握疫情方面,我们建立了“竖到底、横到边”的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病实时报告信息系统,还建立了以症状为指标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
吴尊友认为,回顾刚经历三年的新冠疫情,还是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冠流行不仅对普通老百姓,对专业人员一些原本的认知也造成了冲击,混淆了已经理解“很全面”的基本概念,比如“死亡”。
“在过去两三年,老百姓问得最多的就是新冠已经变成类似于流感了,病死率已经很低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放开?”吴尊友说,可能大家知道:衡量一种传染病的严重程度,死亡是一个重要指标,而“死亡”也分绝对数和相对数,相对数又有死亡率和病死率两个指标。
吴尊友介绍,以香港五波新冠疫情的情况为例,从病死率来看,第一波疫情的病死率是3.23%,第二波病死率是0.45%,第三波病死率是2.5%,第四波病死率是1.4%,第五波疫情的病死率是0.48%。单从病死率来看,数字确实在减少,但从死亡人数来看却在增加。第一波疫情死亡的病例数是三人,而第五波疫情死亡的病例高达1万多(截至2022年底)。那么,第一波和第五波疫情,哪波更严重?
“所以,不能简单地看病死率的数值大小。”吴尊友说。同样是病死率这样一个概念,其含义在不同的传染病是不一样的,比如狂犬病的病死率是百分之百,不管是哪里都是这样。流感的病死率基本是0.1%左右。但是新冠的病死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人口、不同的疫情规模”差异很大。所以说,病死率不是衡量新冠疫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完全可靠的指标,它反映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吴尊友认为,死亡风险实际上是感染以后才有可能面对的危险。如果疫情或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大家就都不感染,感染的风险就不存在,也就不可能因为感染而造成死亡了。而病死率只是考虑了感染以后那部分人群。也就是说,如果疫情感染的人数很多,虽然病死率很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数规模也可能很大。所以,疫情规模对于死亡的数量和对判断疫情是否严重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全球疫情数据来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吴尊友说。
近半年,金价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鉴于实物黄金投资门槛较高,不少消费者转向银行的黄金积存金业务。近期,多家银行发布通知,对黄金积存金业务进行调整
2024-04-29 17:56:12金价还会涨吗原标题:叠加感染怎么办?发烧就要输液吗?专家详解当前,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
2023-11-28 07:31:14支原体肺炎是新冠的变异吗12月12日#新冠变异株JN.1全球加速蔓延##元旦前后或有一波新冠感染高峰#话题冲上热搜近期,一种名为JN.1的新冠变异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已在12个国家被发现。
2023-12-14 10:18:04专家称JN.1或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原标题:支原体肺炎是新冠变异?总感冒是新冠导致的“免疫缺陷”?专家回应!进入今年秋冬季,开始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2023-11-29 09:51:37总感冒是新冠导致的免疫缺陷吗?近日,有消息称蔚来手机负责人尹水军离职,接替他的则是蔚来硬件负责人白剑。白剑今天也在其个人微博上做出回应,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字里行间里都透露自己已经接手蔚来手机业务。
2024-01-09 17:30:26蔚来手机被曝手机负责人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