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国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部分工作人员
新华社伦敦1月24日电(记者张代蕾 许凤)英国外交部24日宣布,决定暂时将英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的部分工作人员和家属从乌首都基辅撤离,但英国大使馆仍然开放并继续开展必要工作,包括为在乌英国公民提供领事服务。
英国外交部网站当天发布声明,要求英国公民不要前往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等地,同时建议不要前往乌克兰其他地区做非必要旅行,理由是“乌克兰局势发展迅速,俄罗斯的意图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此前,美国国务院美东时间23日晚发表声明说,即日起,授权美驻乌克兰大使馆的政府工作人员自愿从大使馆所在地基辅撤离,要求相关人员家属必须撤离。
近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关系加速恶化,双方在两国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人员和装备。
美国、乌克兰和北约声称俄罗斯在靠近乌东部边境地区集结重兵,有“入侵”之势。
俄方予以否认,强调北约活动威胁俄边境安全,俄方有权在境内调动部队以保卫领土。
俄外长拉夫罗夫21日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
拉夫罗夫在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没有入侵乌克兰的计划,美国和西方国家炒作乌克兰危机是为了掩盖其对乌克兰的军事拉拢,以继续侵蚀俄安全空间。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刚刚报道,有消息称,英国已开始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人员。
报道称,英国相关部门在一份旅行建议中写道,“一些大使馆工作人员及家属正在从基辅撤离,以应对来自俄罗斯日益增长的威胁。英国大使馆仍保持开放,并将继续开展必要的工作。”
克宫:乌克兰大规模集结军队,准备发动袭击
海外网1月24日电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24日表示,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接触线大规模集结表明,乌克兰准备发动袭击。
佩斯科夫说:“乌克兰政府正把大批军队和装备集中在与自行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接壤的边境上。事实上,这种集结的本质是为进攻行动做准备。”
佩斯科夫说,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希望北约敦促乌克兰不要考虑军事解决的可能性。
佩斯科夫说:“目前,乌克兰在乌克兰东部发动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
报道称,“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丹尼斯·普希林24日早些时候表示,乌克兰正在将大炮和坦克运到到顿巴斯接触线。
普希林说:“乌克兰的举动表明,这是在为进攻做准备,炮兵和坦克人员已被部署到具体地点。”
近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关系加速恶化,双方在两国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人员和装备。
进入新的一周后,双方仍然剑拔弩张。
据央视新闻援引俄罗斯媒体报道,乌克兰军队正在乌东部停火线附近集结,而北约也表示正加大东欧地区军事力量部署。
另外,美国国务院已授权美驻乌使馆工作人员自愿撤离,英国已开始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美国两批军援已运抵乌克兰。
俄媒:乌克兰军队正在乌东部停火线附近集结
北约称正加大东欧地区军事力量部署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4日,多家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乌克兰军队正在乌东部停火线附近集结。
报道称,目前乌军的坦克旅、机械化旅、摩托化步兵旅等部队正在乌“联合力量行动”区域集结。
据可靠情报,最近乌克兰军队的约40名特种部队士兵将在顿涅茨克数公里以外的地区发起军事挑衅。
乌民间武装称,这些特种部队成员接受了英国军事教官的指导。
此前,俄媒有报道称,乌克兰军队已经在乌东部地区部署了多管火箭炮等武器装备。
4月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中)在顿巴斯地区乌政府军阵地视察。
北约组织官网24日发表声明称,随着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军事集结,北约正让部队处于待命状态,并正向东欧地区派遣更多战机和船舰,以加强对俄威慑和防御。
声明援引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话称,北约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保护盟国,包括通过加强北约东部地区的军事部署等措施。
美国两批军援运抵乌克兰
据新华社报道,乌克兰国防部长阿列克西·列兹尼科夫23日证实,美国第二批军事援助物资已经运抵乌首都基辅。
“第二架飞机已经抵达基辅!我们的美国朋友提供的逾80吨武器将加强乌克兰的防卫能力!并且,这不是结束。”列兹尼科夫在社交媒体推特写道。
美国第一批军事援助物资已于早些时候运抵乌克兰。按照美国驻乌大使馆在推特账户的说法,这批物资重量近20万磅(90吨),包括弹药等“致命”装备。
美国驻乌大使馆称,这批物资和2014年以来美国向乌克兰所提供总价值27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表明,“美国决心帮助乌克兰在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加强防御”。
此外,美方已经批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英国在内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伙伴和盟国进行第三方转让,以便从这些国家的军火库中调拨美制军事装备供乌克兰使用。
依据美国出口管制规定,从美国获得武器的国家须经美国国务院批准,才能向第三方转让相关美制武器。
美国务院授权美驻乌使馆工作人员自愿撤离
英国已开始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人员
另外,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国务院美东时间23日晚发表声明说,即日起,授权美驻乌克兰大使馆的政府工作人员自愿从大使馆所在地乌克兰首都基辅撤离,要求相关人员家属必须撤离。
声明说,鉴于“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重大军事行动的威胁增加”,美国务院将赴乌克兰的旅行建议继续维持在“请勿前往”级别。
此前因当地新冠疫情恶化,国务院曾发布“请勿前往”乌克兰的旅行建议。
声明称,美国务院作出上述决定是基于“俄罗斯继续试图破坏乌克兰国内稳定,并危害乌克兰公民以及在乌访问或居住的外国公民人身安全”。美国务院正就相关情况与乌政府进行磋商,并与美国盟友及其驻乌克兰大使馆协调行动。
声明说,美驻乌大使馆将继续正常运作,美方人员撤离乌克兰并不改变美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美政府将继续通过外交途径缓解乌克兰与俄罗斯边境地区紧张局势。
针对此事,乌克兰国家通讯社1月24日报道称,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尼科连科当天表示,乌克兰外交部注意到美国国务院决定让美国驻乌使馆部分员工和家属撤离乌克兰,乌克兰认为美国作出这一决定为时过早。
尼科连科同时强调,美国国务院的决定并不意味着美国大使馆的所有员工现在都将离开乌克兰。
此外,尼科连科表示,重要的是清醒地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保持冷静。
另外,英国外交部当地时间1月24日发布消息称,英国驻乌克兰使馆部分人员和家属开始撤离乌克兰,以作为对俄罗斯“不断增长的威胁”的反应。
英国官员表示,英国外交官没有受到具体威胁,但在使馆工作的大约一半员工将返回英国。
不过,英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仍将“保持开放,并将继续开展必要的工作”。
不过,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当地时间24日在布鲁塞尔表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向欧盟解释为什么要让美驻乌克兰的外交人员家属从该国撤离。欧盟目前没有计划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欧盟尚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为何恶化
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4月,乌克兰政府军在顿巴斯地区与当地民间武装爆发武装冲突。同年9月,乌克兰、俄罗斯、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代表组成的三方联络小组与乌东部民间武装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但冲突并未完全停止。
2015年2月,新明斯克协议签署,协议各方就乌东部地区政治安排达成一致,但协议并未得到有效执行。依据新明斯克协议,乌克兰应立法给予顿巴斯地区“特殊地位”。
一名了解乌美幕后讨论的人士告诉美联社,乌方愿意讨论“特殊地位”的内涵,但不会允许顿巴斯地区拥有否决国家政策的权力。
乌克兰、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近来指认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集结重兵,有“入侵”之势。俄方予以否认,强调北约活动威胁俄边境安全,俄方有权在境内调动部队以保卫领土。
拜登曾表示,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如果俄方“入侵”,美国不会派兵相助,而会帮助乌方提高军事能力和对俄方施加严厉经济制裁。
乌克兰多年来寻求加入北约未果。
普京去年12月在视频会晤中告诉拜登,北约东扩和在俄罗斯邻国部署进攻性武器触犯俄方“红线”。
俄罗斯股市一度大跌10%
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也影响到资本市场。
周一,俄罗斯股市大跌,俄罗斯交易系统市值加权指数 (IRTS)一度跌超10%,截至发稿,跌幅缩小至8.59%。另外,截至发稿,俄罗斯MOEX指数跌超8%。
另外,截至发稿,俄罗斯卢布兑美元跌近2%,现报78.79。
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股市也普遍下跌,截至发稿,芬兰、瑞典的主要股票指数均跌超3%。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可能影响到原油价格。
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21日表示,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持续冲突导致供应冲击,国际油价可能在2022年第一季度飙升至每桶150美元。
小摩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不利地缘政治事件将严重扰乱石油供应。该行预计,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在一到两个季度内“快速”上涨100%,从平均每桶75美元涨至150美元。而如果价格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那意味着石油日产量“大幅”削减230万桶,相当于全球总供应量减少约2%。
新华社喀布尔9月5日电(记者邹学冕)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俄罗斯驻阿富汗大使馆附近5日发生爆炸袭击。俄外交部证实,俄外交使团两名工作人员在爆炸中身亡。爆炸还造成数人受伤
2022-09-05 18:51:06俄驻阿富汗使馆附近发生爆炸两名俄工作人员死亡当前,乌克兰境内安全形势严峻,外交部和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呼吁尚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务必加强安全防范并撤离转移。
2022-10-16 17:32:57外交部提醒在乌中国公民撤离转移【#伊拉克巴格达绿区遭示威者冲击# 疑似美驻伊使馆人员乘机撤离画面曝光】据路透社援引两名伊拉克外交部官员的消息报道称,当地时间29日
2022-08-30 08:35:05疑似美驻伊使馆人员乘直升机撤离当地时间7月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召回了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乌克兰方面暂时没有透露梅尔尼克的去向问题。梅尔尼克自2015年1月开始担任乌克兰驻德大使。
2022-07-10 16:01:20乌克兰召回驻德国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