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南非卫生部门宣布已在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这一新发现的病毒变异株携带更多基因突变,专家警示:这一病毒变异株可能因此具有高度传染性,且更容易突破目前的疫苗防护。目前,世卫组织已发布声明,将B.1.1.529新冠变异毒株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并命名为Omicron。为了应对Omicron变种病毒的传播,现在已有多个国家宣布将对南非采取旅行禁令。
新冠疫情的暴发已近两年时间,与过去相比,疫情带给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人们在内心中期盼着疫情赶快过去,以便可以恢复往昔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是活在当下的。
今年6月,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的最新一部作品《活在当下的勇气》经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这也是他继《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勇气系列”之后的又一新作。在此之前,《被讨厌的勇气》曾在日本创下连续300天登上销售榜首的纪录,并由此引发了大量讨论。而在这部最新出版的作品之中,岸见一郎讲述了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获得幸福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正确态度以及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活在当下的勇气》,[日]岸见一郎著,渠海霞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6月版。
面对当下的全球疫情形势,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者的岸见一郎表示,总有一天新冠会被人们战胜,但是抱着想要回到过去的思维,我们是无法做到“活在当下”的。在新京报记者对岸见一郎的采访中,他表示,“人想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需要很多的经验,即使疫情形势有了好转,我们也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在他看来,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活在当下”。
岸见一郎,心理学家、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活在当下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多部作品。
如果一直抱着想要回到过去的思维
是无法做到“活在当下”的
新京报:《活在当下的勇气》是你所著的“勇气”系列中最新的一本,为什么会想创作这本书呢?你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什么?
岸见一郎:“勇气”是我所倡导的哲学中最基本的话题。人活着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有些人总是找寻各种各样的理由想要逃避。我想表达的不是让读者违背现实,认为活着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希望读者可以有勇气认真对待“活着”这件事情。
日本目前新冠疫情仍不容乐观,但是总有一天新冠会被人们战胜。我在这本书中最想表达的是,人想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需要很多的经验,即使疫情形势有了好转,我们也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
其中,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如果你一直抱着想要回到过去的思维,那么你是无法做到“活在当下”的。人总会回想过去,然后后悔;畅想未来,然后焦虑。但是,我们终归无法回到过去,未来也还没有到来。就算你后悔、焦虑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不过,即使我这么说,也不能否认,后悔和焦虑的情绪总是会自然而然地从体内涌出。为了能够“活在当下”,从上述的情绪中逃离,我们必须思考在面对无法避免的衰老、生病甚至死亡时,我们应该如何做,这就是我在《活在当下的勇气》中最想表达的东西。
新京报:相比于未来和过去,“当下”可能是一个更加难以捉摸的状态,因为它正在进行中,是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你在书中提到“放下过去”“放过未来”“聚焦当下”。对此,你有一些建议或者忠告吗?
岸见一郎:确实“当下”是很难捉摸的状态。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如果你想一想“现在我在做什么”的话,会发现,明明应该活在当下,然后就在一瞬间,“当下”已经变成了“过去”。
我的意思并不是不让大家重视过去,而是应该将过去的事情变成经验。不过,过去的事情是在“当下”回忆的,这意味着如果生存方式发生改变的话,过去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感到现在活着很痛苦的人,一定会感到过去过得也很痛苦。相反,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的人,一定会觉得过去并不全是痛苦的事情,会从过去的事情中发现快乐。
对于未来也是一样的,想到未来的事情会令我们感到焦虑。然而,你现在所想的未来的事情未必会真的发生。不过,如果你认为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实际上也许真的会发生。即使现在说爱自己的人,如果你想着对方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那么就算与对方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你也一定会想从对方的言行中找到不爱自己的证据,倘若这样去做的话,你一定会找到。
当然,无论对方对你多好,他也有变心的可能。即使这样,你也没必要只对未来抱有悲观的想法。未来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掌控的,不要有意识地认为未来一定会如何,而只需要为了当下、活在当下。
为了能够做到活在当下,必须要锻炼自己的意识。例如,即便明天会与自己所爱之人分手,我们也应该在今天与他好好度过。如果你们能好好享受今日,那么关系一定会变好。这样做的话,你也完全不用担心明天会分手。不仅是恋爱,生活也是如此。
自己活着就是在给他人做贡献
就会感到幸福
新京报:你最常谈论的话题就是“幸福”,对你而言,“幸福”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幸福”呢?
岸见一郎:我认为的幸福是,与他人之间的牵绊,以及为他人做贡献。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这使我感到很幸福。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成功的话就无法给他人做贡献。其实不是这样的,自己活着就是在给他人做贡献,就会感到幸福。
这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无论何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责骂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是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想要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学习的。但是,不想辜负父母期望的孩子也有可能做出问题行为,因为他们想通过问题行为引起父母的重视。父母即使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事情,也非常希望可以向孩子传达: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电影《如父如子》(2013)剧照。
如果说孩子活着就是在给父母做贡献,那么成年人就应该明白,活着就是在给他人做贡献。是否能明白上述事情,是你能否感知幸福的关键。
还有很多人认为,别人总是会找各种机会陷害自己。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在你寻求帮助时,有能够帮助你的伙伴,这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新京报:受疫情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相较于过去的一些年,我们曾经稳定、有序的生活被打破,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也难免让很多人感到抑郁。那么,当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并且感知幸福,又应该如何面对“不幸”呢?
岸见一郎:如前所述,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必须要给予他人有贡献感的帮助。具体来说就是试着向他人说一句“谢谢”。不要因为做了恰当的行动就说“谢谢”,而是对活着这件事情说声“谢谢”。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有贡献感能使人感到自己有价值,能让人有活着的勇气。
幸福和不幸的条件与其本身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活着很辛苦,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中,思考什么是幸福的话,会发现外部不管有多大的变化,也存在着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能和亲人、所爱之人共同生活。
现在的日本,想要与相隔较远的人见面的话比较困难。我与住得较远的儿子一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即使如此,我们之间的牵绊也不会减少。无论是否见面,使两人亲近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即使不能见面,也不要感到疏远。与他人有牵绊一事,是非常幸福的。
现在我能与父母一起生活
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新京报:《活在当下的勇气》一书中,你谈论了哲学、幸福、人际关系、衰老、病痛、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之中,也曾经有给你造成困扰的问题吗?
岸见一郎:在我50岁那年,曾因为心肌梗塞住院,徘徊在死亡边缘,所幸的是保住了性命。在那之后,我认为我的人生是“余生”。在病床上全身无法动弹的时候,我认真地思考了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如果可以出院的话,今后要把自己得到的东西返给他人。
关于衰老,我已经不再年轻了。在照顾父亲的时候,我对于衰老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价值正在减少。如前所述,现在我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新京报:你曾说过,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在现实生活中,身处于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人,也很难规避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正如你所言,“任何人”都无法独自生存。但新冠疫情的出现,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当有人靠近自己的时候,虽然表面上还和过去一样热情交谈,但内心里却期望着对方不要靠近自己,以免“传染”或者“被传染”病毒。人们在网络上靠得更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希望“保持距离”,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心理,如何寻找人际关系和新冠疫情之间的平衡呢?
岸见一郎:与之前相比,现在与人见面变得越来越难了。即使与人见面,也会去想与他见面究竟好不好。政府正倡导“非紧急不外出”,很多人已经不会去见没有必要见面的人了。
从理论上来说,不与他人见面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自己也会被他人认定为没有必要见面的人。因此,你会发现周围已经没有别的人了。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时代里,也是有真正重要的人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和不想见面的人交往。
必须做的就是正视现实
思考当下应该如何活着
新京报:你此前还出版了《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勇气”系列。在这些书出版以后,你最常听到的读者的反馈有哪些?不同国家的读者,面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一些不同吗?
岸见一郎:不同国家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心思细腻的人不会说出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事情。因为他们会太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这让我想要让这样的人具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不被他人讨厌,而是不要害怕被他人讨厌。
电影《小偷家族》(2018)剧照。
原本就被讨厌的人,不需要具有被讨厌的勇气。我想对容易看穿别人心情的人说,不要害怕伤害别人,试着说自己想说的话。实际上,像这样找回自己人生的人有很多。
新京报: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或者学习哲学、心理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事实上,比起偏于学术的哲学、心理学著作,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类似于“人生哲学”“幸福心理学”等“鸡汤哲学”“鸡汤心理学”的图书或者文章。一些人热衷于阅读此类内容,另外一些人则对它们敬而远之。
岸见一郎:我理解的哲学是,至今为此从未思考过的、对被世人认同的事情抱有怀疑并持续思考的学科。你可以违背这些事情而活着。但是在书中,我想要明确的是,人终会衰老,年轻人也会生病,谁都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人也终会死亡。违背这些事情而活着的人,坚信成功一定能幸福。但实际上,即使成功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无论度过了什么样的人生,也终将死亡。所以,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正视现实,思考当下应该如何活着,为此,有必要学习哲学和心理学。
看到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不一定就会变得心情好——因为自己的行为和感情的真正目的被看穿了。如果可以的话,一定有人想把目光从这些事情上移开吧。只是,只听愉快的话是无法改变人的。听了我的话或者看了我的书的人,如果非常生气的话,可以说是真正理解了我说的话。
作者丨何安安
校对丨刘军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24小时核酸检测门诊,护士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图/新华社 “5·12”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
2022-05-12 09:51:22新京报▲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淡或漠视,作为一种冷暴力,后果不亚于身体侵害,同样不为法律所容忍
2022-03-27 18:51:00新京报▲6月6日,北京丰台管控区考生带着行李陆续走进自己的房间。新京报记者陶冉通讯员徐伟摄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在每一年的重要时间刻度上,恐怕没有哪个日子能比高考日更牵动人心
2022-06-07 00:11:16新京报▲快递员在某街道设立的暖心驿站取暖、歇脚。新京报记者张璐摄 据《半月谈》报道,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基层组织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考核重压,导致基层任务繁重复杂,基层干部应接不暇,基层治理效能亟待提升
2022-04-24 19:51:14新京报2022年3月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问题,向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提问。从2018年至2022年,新京报贝壳财经两会期间五年四问,涉及医疗、金融、科技和工业经济等问题
2022-03-12 16:28:00五年四问▲5月24日,丰台区芳星园二区核酸检测点,居民核酸采样前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工作人员旁边放置了电风扇
2022-05-27 00:00:59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