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实看,国人的“酒文化”中确实有“不认怂”的一面。
一方面,在很多人眼中,“能喝”才叫爽快,“该喝就喝”“能多喝绝不少喝”也成了酒桌上的潜规则。“不喝”“少喝”则免不了落下个“怂”的声名。
另一方面,很多人喝了酒后“酒壮怂人胆”,酒酣脑热之际,或是大放厥词,或是举止放飞,更有甚者,借着酒劲在违法边缘“试探”。
▲活动相关照片。
这其中的一种,便是莽撞地开车上路了——毕竟,酒后不敢开车,也会被认为是“怂”。到头来,酒精这么一刺激,他们就带着酒劲飙了出去。结果呢,很可能就是“你懂的”。
说这些不是“摆谱”吓唬人,而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
仅以2019年上半年为例,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全国共查处酒驾醉驾90.1万起,其中醉驾17.7万起,因酒驾醉驾导致死亡交通事故1525起,造成1674人死亡。而因酒驾醉驾导致的非死亡交通事故7512起,同比增加28.2%。可见,“不认怂”的代价是惨烈的。
在此背景下,在全社会强化“拒绝酒驾,‘认怂’不丢人”的理念,很有必要——尽管这是重申常识,可在酒驾问题已成社会公害的语境中,有些重要的道理讲300遍都不为过。
有些“怂”是另一种“勇”
而网约车平台此时发起全民反酒驾公益项目,扭转“拒绝酒驾就是‘认怂’”的观念,无疑很有现实意义和公共价值。
本质上,这是呼吁人们摒弃喝酒文化中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一面,引导公众遵循法律、恪守规则。
而遵规守法,其实也是另一种“勇”——勇于守法,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