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
答:首先要明确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文件中的社会事务,指的是面对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事务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等单位开展的如庆典、招商、拆迁等活动不属于此类社会事务的范畴,此类活动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要坚决杜绝。
文件对社会事务的统筹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是教师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影响教育教学主责主业的前提下,有责任有义务参与社会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的社会事务中确需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应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二是在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社会事务时,要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如有的地方在幼儿园开展扫黑除恶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标语教育及知识答题活动,脱离教学实际,增加教师负担。三是要防范“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做法。开展社会事务时,要以实现教育效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由教育部门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安排进入校园。
问:如何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
答:一是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教育部门要严把各类报表填写入口关,精简内容和次数,统筹安排,坚决杜绝多头填报、重复填报。二是提升数据采集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类教育信息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基本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明确管理方责任,努力做到一次采集,最大限度使用。三是严格规范教育统计和调研工作。除国家统计局外,其他部门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统计工作时,须向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请审批备案。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调研活动,须经教育部门同意并由教育部门部署开展。
教育部为教师减负 教育部文件明确要减掉的是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包括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内容。
教育部为教师减负 教育部文件明确要减掉的是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包括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内容。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施雨岑)为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22日对外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