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商管2018年实现收入376.5亿元,占比17.6%,王健林不把它看作地产业务,但商业地产也是地产,按业内惯例,该收入亦为地产收入。即便如此,万达非地产板块的收入也已高达六成,“不是房地产企业”并非妄言。
2012年底,万达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房地产比重降到50%以下。王健林做此决策的依据是:房地产已经高速发展了20年,再过20年这个行业一定会萎缩,为了支持企业长青,万达一定要未雨绸缪。
但在万达提前完成转型目标的同时,当初仰望它的小伙伴们却实现了对老大哥的超越。在万达股债双杀、断臂融资之后的两年,地产圈的竞争格局天翻地覆。当初和万达体量相仿,但坚持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公司,目前规模都超过了万达。
2016年,万达、万科(000002.SZ)、恒大(3333.HK)、碧桂园(2007.HK)、融创(1918.HK)五家地产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549亿元、2404亿元、2114亿元、1530亿元、353亿元,万达最高。
而到2018年,五家地产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143亿元、2976亿元、4662亿元、3791亿元、1248亿元。万碧恒三家均领先万达,恒大营收已是万达的2.2倍。
除了这些老牌劲敌,两年中商业地产行业的后起之秀也不断涌现。
被称为小万达的新城控股(601155.SH),以1.5倍到2倍工资挖角万达,一切模式也照般万达。现在,这家公司的资产已达3000多亿元。王健林曾在商管业务上的两员大将,陈德力、曲德君均转投这家公司。
还有旭辉(0884.HK)、中粮大悦城、华润万象城,这些公司纷纷在核心地段拿地,这让万达可以选择的合适地段变得越来越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健林当初去地产化是决策失误。
2014年之后,房地产业又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矢志转型的万达完全错过这波红利,保守型的万科所获也不丰,激进型的恒大、碧桂园、融创则成了大赢家。但结合政经社会因素综合考量,这很可能是房地产业最后一波大红利。王健林2012年的问题:20年后怎么办?7年之后,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紧迫。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开始多元化探索,稳健的如万科做物流地产、围绕自有物业做教育零售等相关多元化,激进的如恒大投资千亿跨界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但迄今为止,所有主流房企的收入构成中,物业销售仍超过九成,多元化业务微不足道或处于净投入阶段。
地产业很可能即将从白银时代进入到青铜时代,主流公司都在寻找下一个万亿市场。以长期视角来看,文娱、商管确实比房地产开发业务更有前途。一项决策,从短期视角(3年以内)、中期视角(5年-10年)、长期视角(10年以上)评判,结论会大不相同。
王健林的最新表述,希望未来的万达是一家现代服务型公司。就这个目标而言,万达亟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做好文化产业,而不是把文化地产业越做越大;二是如何把控商管板块轻重两个模式结合的度,做好精细化运营,而不是让其沦为融资工具。
而文旅和商管两种业态,需要两种不同的文化与管理机制。这很分裂,但却是万达重回巅峰必须做出的改变。
王健林曾公开表示,他不相信忠诚度,所以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万达。万达从一开始就实行总部集权,弱化地方总经理的作用。万达目前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不动产管理公司,员工超15万,持有280家万达广场。这么大的体量下,总部集权对传统的地产开发业务很实用,它利于管理、提高效率,但缺少灵活性与创新力,而这恰是发展文化产业最需要的能力。
《财经》记者走访了十多位万达员工与合作伙伴,不管是底层员工还是区域经理,大都自嘲为工业化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在这家公司几乎每一个经理级岗位都有两三个备选,万达最不缺的就是人,一个项目未及时完工,马上就会有几十个人顶上。
在2015年出版、署名王健林的《万达哲学》一书中,执行力被视为万达成为一流企业的“法宝”。的确,惊人的执行力、严苛的管理,是业界对万达的普遍印象。这样的万达,面对危机会沉默,却不会失措,但要重回巅峰甚至更上层楼,仅有这些品质还远远不够。
作者为《财经》记者,原载2019年8月5日《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