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郭靖宇怒揭收视率造假黑幕 行业内部问题公开化(2)

2018-09-19 13:51:19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目前来看,收视率造假这两点都满足。

以污染样本户来说,比如某市场有300样本户,共约一千多人,污染其中一户,则收视率有超过0.3个百分点的变化。

尽管市场不同,收视情况不一,但在今天网络视频格局下的微收视时代,许多节目或频道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能达到0.1%已很难得,而这0.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广告效益,更是数以百万计。如此真金白银,诱使一些人为了逐利不惜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由于收视率市场的法律规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卫视总监(责任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寻租空间,且诉讼或问责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太高而成功案例较少,致使违法违规几乎“零风险”。

一些人做了违法违规之事,既未受到法律制裁,也无问责机制处理,就很难避免还会有人前赴后继、变本加厉。

随着数据造假的不断升级,黑色产业链日益形成并牢固,黑幕操作愈发扑朔迷离,监管难度也不断增大,此番广电总局雷霆出击,效果几何着实值得期待。

需要看到,收视率造假乱象更像是一个矛盾综合体,非单纯行政干预能够彻底解决,更呼唤法治和社会力量多管齐下、联合行动。

目前,我国尚无有关收视率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尚处空白,尽快完善制度,建立起收视率调查监管体系迫在眉睫。很多人建议我国应建立一种“收视率调研第三方监管机制”,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项有益探索,但注定会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首先,在人员设置、资金来源、奖惩实施以及与法规协调配合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亟须捋清的关系;

第二,进入数字新媒体时代,收视率测量的技术手段、指标体系、调查主体、市场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在跨媒体生态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将新兴的数字电视测量纳入监管范围,如何规范新媒体平台下的多种测量方式,都是第三方监管机构所面临的新挑战;

最后,第三方监管在国外又被称为“吹哨人”,作为我国监管收视率调研的一个新角色,“吹哨人”同样需要社会的支持、宽容和监督,实现先有再好,而至不断完善。

总的来说,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收视率监管之路,既需借鉴和参考“它山之石”,亦需要我们自己“勤学笃行”,进行本土化创新。

弄清事实,从源头上捣毁利益链条,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破除收视率造假之困,才可能对当前病入膏肓的收视率刮骨疗毒,重焕其“通用货币”的公信与生机。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