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查扣该企业1.3万公斤白色结晶粉末后,将取样送检。经检测,该批结晶粉末含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成分,被定性为化学药品。因此,这家化工企业名义上是销售医药中间体,其实却是在销售非法原料药。
而非法保健品生产原材料的另一大来源,就是制假人利用药品销售部门的监管漏洞虚构身份,使大批处方药流入非法交易市场。
近日,浙江台州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降糖保健食品案,摧毁了一个集原料采购、制作、包装、分级销售的全产业链犯罪团伙,涉案金额高达16亿元,而犯罪嫌疑人李某就是原材料供应商。
据了解,由于自己的家人多在医药公司工作,李某对药品原料供应市场上的一些“门道”也很熟悉。她明知去医药公司批发西药需要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等证件,但她仍在什么资质都没有的情况下,与河南一家有备案的药品销售公司联系,并使用对方寄来的相关证件复印件,轻易地从医药公司买到了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硝苯地平等大量西药,并将其贩卖给“下家”。最终,大量由淀粉稀释做成的西药粉摇身一变,成为了不同品牌的降糖保健食品销往全国。
今年3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打击食品生产销售违法犯罪的公告》,除了整治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也将整治重点放在了假冒保健品和明示或暗示预防治疗疾病的食品、保健食品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福建、辽宁、浙江等多地也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去年8月以来,福建省共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7576家次,发现问题企业91家;辽宁检查企业50327户,发现问题产品53批次,发现问题345个;浙江今年3月公布2017年保健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对全省保健食品实际抽检1112批次,共检测到不合格保健食品8批次,不合格产品多涉及与使用问题原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