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游戏成瘾背后的家教错位:有些瘾是家长逼出来的

2018-06-25 06:26:0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在胡建看来,“杨永信们”的电击疗法是一种负性治疗手段,治标不治本。他认为,“戒瘾机构应该是学校式的,而不是集中营式的,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孩子找回快乐上,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给未成年人造成肉体和精神伤害。”

“过来人”感言:

阻力越大瘾越大简单粗暴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游戏成瘾是病”的说法流传开后,也引起了游戏玩家的关注。“玩游戏的人很多,真正成瘾的很少,如果家长尽早发现青少年有上瘾的苗头,其实还是可以补救的。”今年32岁的游戏玩家王博,初中时曾一度痴迷网游。他坦言,在自控力差的青少年时期,如果不是家长用了点儿招数,他的人生可能就“玩废了”。

“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虽然工作很忙对我疏于管教,但他们比较开明。”王博上初中时,放学经常往网吧跑,别的家长常因这事儿打骂孩子,他爸非但没拦着他,甚至还主动去网吧给他送过饭。王博回忆,当时他身边的同学都惊呆了,他本人也挺纳闷,差点儿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当时,我爸妈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跟我交流,他们看上去挺理解我的,还主动去了解我最近在玩什么游戏,以及为什么爱玩那款游戏,心平气和地劝我注意身体、不要玩得太晚。”见家长如此“客气”,王博反而不好意思并有所收敛,“其实玩游戏这事儿,阻力越大瘾越大,家长应该动点儿脑筋,千万不要激化矛盾,简单粗暴只会把孩子越来越推向游戏,一旦成瘾再去管教也就不管用了。”

除了教育的问题,其实游戏生产者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只顾着将利益最大化,显然没有及时关照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王博直言:“为什么现在成人迷恋网游的人数减少,不只是他们更加自律,而是因为一些游戏厂商在设计游戏时,故意将游戏内容低龄化吸引青少年,而且还推出各种活动和策划,充斥着消费暗示,引导未成年人充值。我觉得,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应该再大一些!”

(除医生外,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