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被迫从长春撤出进入岔路河口地区,处境困难,人地两生,部队经常断粮。赵南起发动岔路河和周边8个村子200多户朝鲜族居民,共筹集了30万斤大米。很多东北民主联军老战士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都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已经在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担任农业工作组研究员的赵南起,首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参战,与毛泽东同志的儿子毛岸英同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任参谋,两人分别担任彭德怀司令的俄语和朝鲜语翻译。
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考验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更考验着包括赵南起在内的每一名志愿军指战员。
1952年10月,美军对志愿军在上甘岭发动了大规模的“金化战役”。应战的志愿军15军,弹药、药品消耗惊人。10月27日上午10时,赵南起接到紧急任务——限28日拂晓前必须为15军补充2万枚手榴弹。当时朝鲜境内的手榴弹的储备在秋季反击战中已经消耗无几,从国内调运最少也需3天的时间,而他却只有20个小时。
当时,8万手榴弹正在丹东待运。赵南起权衡再三,利用当晚天气阴沉的有利条件,提出换“歇人不歇车”的方式,分三段进行接力奔跑运输。28日凌晨5时许,15辆军车将3万枚手榴弹及时运到的15军。
如今,朝鲜停战所使用的签字大厅仍矗立在朝鲜板门店。人们不知道的是,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物,建造历时仅一个晚上。物料运输,赵南起用的还是“歇人不歇车”的老办法。
1958年,赵南起随志愿军最后一批回国。回国后,他作为志愿军的代表之一,受到了毛泽东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赵南起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居于高位,赵南起的“重心”却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