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扫街串巷,尽力留下老城的模样

2018-02-26 09:45:10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围绕图片,群友们聊起津南村过去的样子。“为什么不像原样呢?外墙没那么高,而且院子中间左右两棵梅花树怎么不见呢?”“是修旧如旧,估计是拍照角度的问题。”

这种讨论是志愿者们的日常。他们熟知重庆老街、老屋的故事。

比如,化龙桥片区的画家村里,诞生过德国莱比锡“世博会”上获得金质奖章的版画《蒲公英》、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展的一等奖作品版画《巫峡》……

冰锅说,很多外地人、乃至本地人都认为重庆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拥有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城墙文化、开埠文化等等,只是宣传不够,大家认知不够。”

在志愿者们的文字中、镜头里,还有不少老建筑的最后印记。如果没有这些抢救性的记录,老街可能很快淡出人们的记忆。

渝中区望龙门片区拆除前,志愿者对它进行了多角度拍照。那里曾是民国时期的银行区,被称为“抗战华尔街”。当年,很多沪上西迁的人在这里落脚,小街小巷陡梯子,精巧别致,充满上海风情。

老城消逝的乡愁

半个多世纪前,冰锅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八一路。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渝中区建委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下了海,成为一名房地产商。

2000年前后,冰锅接手的房地产项目因涉及法国水师兵营被下令停工。那是一处市级文物,1891年重庆开埠时修建,已有百年历史。

“我们原本的计划是在那里做地产,再将旧建筑改建成博物馆,增加地产品质。”为此,冰锅找到建委工作时的老领导,希望他帮忙“说情”。

听说冰锅要拆了水师兵营做房地产,老领导把他一顿狠批。经过一番协调,房地产项目没搞成,水师兵营却得到修缮,后来还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那时起,冰锅有了文保的概念,开始关心这座充满历史的老城。

42岁的志愿者江北城(化名),自幼生长在江北区的水市口,常去问津门玩耍。

“清朝时为防御白莲教起义,江北修建了8座城门,后扩建至10座。”江北城说,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只留下保定、东升和问津三门,现在只剩下被复原的保定门一座。

小时候,江北城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问津门,常和同学在城门上捉迷藏、放风筝,有时还结伴穿过城门到江北嘴河岸踢沙滩足球。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