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老人义务指路16年 平均每天接待为1500名行人

2018-02-24 04:01:0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早上七八点,这里已经往来繁忙,他在站台找个角落站着,开始指路。

“一大早出门,下午四点多回家。”儿子谢宁(化名)记得,起初,父亲指路遭到母亲抗议:除了往返10分钟的路程,他在公交站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怕身体吃不消。

但老谢没有理会,反而越做越认真。

那时,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车站和路线,很多北京人也摸不清。

老谢把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名称全抄在笔记本上,并按次序汇总。他还挤时间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记下来。

为了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每个车站老谢都要走上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回答问路人时,能准确到米。

一段时间后,他指路时的随身物品中,便多了个厚厚的笔记本,那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指路秘籍”。

谢宁回忆,父亲除了指路,也常常给行人提供其他帮助。有位40多岁的妇女,哭诉打工被辞退没钱交房租。老谢安慰一阵后,帮她扛着行李一路送到目的地,还付了车费。

见到举着牌子乞讨的,老谢也会伸援手。谢宁曾提醒他小心被骗,老人却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多骗子,万一帮到人家了呢?”

他常跟家人念叨,指路这么多年,最感动的不是一句句“谢谢”,而是他曾借钱给一个自称没钱坐车的人,过了一段时间,人家专程从山东老家赶回来还钱。

最忙时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

老谢指路的第三天,张大姐决定跟他聊一聊。

她当时是东直门附近一所学校的老师,东直门公交站是上班的必经之地。“九月份,走几步就出汗。我连续三天看到这个大爷在公交站指路,觉得很感动。”

张大姐印象中,老人穿一件汗衫,一米七左右的个头,身材瘦小,脸晒得红扑扑,一手举着指路牌,一手拿着小本儿。“找他问路的人特别多,都排队了,我在边上等了20多分钟,他才有空跟我搭话。”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