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北京发现2千多年前“地下室” 有望还原东汉生活

2017-11-01 04:45:2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仿木结构辽墓见证故城变迁

历时一年时间,考古人员初步推断故城西墙外是汉代路县城外的一片老百姓生活区。这里的一座辽墓,在孙勐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证明了一座老城的变迁。

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两具人骨和随葬的陶罐、陶锅。在墙壁上有桌子、椅子、剪刀,生活气息浓郁,相当于生前居住一处房子。

孙勐介绍,整个墓是仿木结构。意思是,古代人为了表达事死如事生的寓意,在墓室里用砖石仿造一些生前居室里的家装,还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这是两年来,考古发现的距离路县故城城址最近的一座辽墓。汉代时,路县故城作为路县治所存在,唐代以后,路县治所西迁至现在通州老城。之后路县城址开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渐减弱,慢慢变成村落。孙勐说,这座辽墓的位置,说明了路县故城城址的变化。

保护

铁路入地、公路绕行为遗址让路

“重大项目建设考古先行”是北京市开展大工程的硬性规定。随着副中心建设,路县故城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市已经计划在路县故城建设高规格遗址公园。

拟建的京唐铁路和城际联络线铁路,原本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穿过路县故城城墙所在位置。为了保留住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墙,市委市政府决定铁路入地,从地下绕过城墙,最深处在地面19米以下。

在遗址面前,公路也必须让路。长安街东延长线的规划道路通湖路,恰好与故城的东西轴线重合。文物部门与市政府其他部门反复研讨,最终决定,通湖路将改线绕行。

2017年1月,北京市政府专题会议强调,路县故城见证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要优先加以保护。同时决定,将故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与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统筹考虑。

(责任编辑:穆启春 CN063)
关键词:东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