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各方共同参与推进质量全民共治

2017-09-17 03:31:3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树立全民意识、创建全民平台、开展全民行动,质量提升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质量全民共治’的格局,把‘质量第一’的价值观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在9月15日举行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郭重庆如此诠释他对质量提升行动的理解。

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推进质量全民共治”作为破除质量提升瓶颈的有效手段,要求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质量不能光靠管,企业是质量责任的主体,亟需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提升全面质量管理。”郭重庆表示,应建立质量全民共治的平台和体系,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为牵引,鼓励企业踊跃加入质量提升行动中去。

形成质量全民共治的局面,要适时求变。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军表示,目前,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项目的供给水平还不高,需要从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满足多元市场需求,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准认证项目,特别是对面向中高端发展的企业个性化要求更不容忽视,提高认证认可的含金量。

“譬如美国的绿色认证就广泛受到企业的欢迎,它相当于企业的‘研发部’,帮助企业考虑他们所忽视的质量管理问题,通过认证认可帮助产品升级。”刘卫军透露,国家认监委正加紧开展我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设,预计今年底将出台一批绿色产品标识、产品目录、产品实施规则等,拓宽认证认可服务项目。

“高品质认证还包括服务业,而目前我们的服务认证管理体系还相对滞后。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累计颁发的176.7万张各类有效认证证书中,服务认证证书只有2000多张。”刘卫军告诉记者,不论是产品、工程还是服务质量对提升国家认证认可水平都同样重要,下一步,国家认监委将围绕售后、养老、保健服务等领域的需求,打造更多高品质服务认证项目。

形成质量全民共治局面,要营造行业自律的监管氛围。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介绍,近年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深化企业标准化管理改革,取消了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建设,建立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向全国开放。

“如今,企业仅需对公开数据真实性、标准有效性、产品一致性负责,不再需要到政府部门备案。”崔钢表示,改革一方面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企业标准化工作成本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企业标准公开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崔钢表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同时也形成了企业同台比拼的“竞技场”和消费者选择消费的“导购台”,助推企业标准建设从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改革前,备案的企业标准多从生产者角度出发,注重产品的技术指标,未能充分体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改革后,要求企业公开的是功能和性能指标,引导消费者选择质量好的产品或服务,并依据公开的标准信息开展事中事后监管,社会各界可以依据公开标准进行监督,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通过构建统一、科学、多元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质量方法和高品质服务项目,将助推中小企业实现质量与创新双轮驱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奚立峰说。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