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九十九次的希望之旅

2017-09-10 11:11:4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1995年春天,周火生带着自己攒下的工资和义卖筹集的钱款,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行程600多公里,第一次把这笔助学款送给了山里的孩子。第10次、第50次、第98次……几多寒暑,周火生如苦行僧般来往于昆山至金寨的“希望”之路上。

为了省钱,周火生总是坐最便宜的车,住最便宜的宾馆,吃自带馒头,常常为去一个偏远的教学点,翻山越岭走上大半天。

“他硬是一步一个脚印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之光。” 金寨县关工委副主任曾庆浩说。

点燃希望之火的“苦行僧”

↑9月1日清晨,周火生骑着三轮车,准备去昆山市千灯镇中心小学义卖图书。新华社发

周火生老人刚走下大巴车,闻讯赶来的师生们就簇拥了过来。人群中,一个高个子、大眼睛的短发女孩手里拿着两封信,显得有些怯生生。她叫廖兰,家住南溪镇吴湾村,受捐助已经有9年。

“第一次见周爷爷也是一个下雨天,他从车上下来,特别慈祥。”廖兰说。

2005年,廖兰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失踪了。廖兰跟着大伯大妈一起生活。但没过多久,大伯和奶奶也相继过世,接连的变故把这个家庭击垮了。

“再苦再难,我都没有想过让孩子放弃读书。”廖兰的大妈低头抹着眼泪。这个没有多少文化却善良坚强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读书是让孩子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周火生听说了廖兰家的情况后,立刻联系了昆山当地的两位志愿者,对廖家三兄妹进行帮扶。去年,廖兰和姐姐分别考上了当地的职高和重点高中。

“周爷爷每次来,我都过来看他。周爷爷说,要经常给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写信,汇报自己的成绩,要心怀感恩。”廖兰紧紧握着手中的信。

“走进了大山,才真实体会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渴望读书。”对于周火生而言,22年来,那些所有走过的山路、接过的茶水、回应过的注视,他都无法忘怀。

“跪下!不去上学就不许起来!”易三梅清楚地记得,当她提出放弃学业时,父亲嘶哑的怒吼。那一年,她才刚上初二。

聋哑的母亲,年迈的父亲,两个年幼的妹妹。“这样一个家庭,别说上学,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易三梅说,就在她绝望之时,周爷爷伸出了援助之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