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厦门擦亮美丽名片增强竞争优势 争做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示范市

2017-08-15 06:25:4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厦门真美!”几乎所有到过厦门的人都会如此评价。

美丽,无疑是厦门享誉世界的名片。历年来,在国内外各大与“美”相关的城市排行榜上,厦门几乎从未缺席。在联合国人居署2014年选出的全球最美20个城市中,厦门更是中国唯一上榜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厦门越来越美丽,厦门人也越来越幸福。

坚持跨岛发展 实现产城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1985年6月至1988年6月在厦门工作期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改革开放实践,主持制定《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厦门调研,作出了“跨岛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四个结合”的重大举措,为厦门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厦门而言,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既是“金钥匙”,又是“总抓手”。15年来,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这一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格局拓展、布局优化、功能提升,有力推动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02年,厦门城市建成区只有94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拓展到335平方公里,增长3.6倍,其中岛外由30平方公里增长到225平方公里,占全市增量的81%。”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表示,在此基础上,厦门“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其中,“一岛”即厦门本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串联漳州开发区、角美、龙海、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金门、南安等区域;“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岛外新城建设更是实现了全面推进。厦门市充分发挥产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海沧新城、马銮湾新城主导临港产业、航运物流和生物医药,集美新城扩展教育科研、机械制造和软件信息,同安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和轻工食品,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主打临空产业、高端服务和光电信息等信息产业。过去5年,岛外累计完成投资5647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68%。目前,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态势,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与新城建设形成“双轮驱动”的另一“轮”是产业发展,为此,厦门市工业产业向岛外布局持续加快,同时统筹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持续加大岛外产业载体建设和招商力度,壮大产业筋骨,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联芯、天马微电子、电气硝子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全部布局岛外。2016年岛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68%,比2003年提升1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岛外四个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69.1%。

厦门软件园二期的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去年即已实现营业收入701.2亿元,拥有美图、吉比特等8家主板上市公司、4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软件园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位于集美区的软件园三期实际可开发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未来前景相当广阔。

坚持创新驱动 推进产业转型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厦门较早意识到创新驱动的重要性,从石化产业向外转移开始,就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几年来,厦门市通过科技创新拓展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能,从岛内转移出去的第二产业在转移的同时实现了升级换代,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

厦门市特别注重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厦门市已建成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讯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5条产业链产值均突破千亿元。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25家,占福建省48.3%,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1家。

同时,厦门市创新载体建设也加快推进。火炬翔安产业区、海沧生物医药港、集美软件园三期、环东海域浪漫休闲产业带等园区载体加快向岛外布局。岛外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两个现代服务业基地,软件园三期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国家级4家),科创公共服务平台81个,软件园二期等7个双创集聚区,众创空间165家,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坚持生态先行 推进绿色转型

厦门之美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是厦门最大的比较优势。如何把这种自然天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这是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等重要指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走内涵式、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近两年来,厦门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居前5名,在福建省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蝉联第一,率先全省获评“国家生态市”。去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4%,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

为永久保护生态,厦门市首先注重制度创新,以实施“多规合一”为契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一张蓝图”。根据规划,厦门市在全市陆域面积范围内划定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占陆域面积57.7%,比生态红线面积范围大1倍以上,构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同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生态文明指标政绩考核权重达25%。

其次,厦门市坚持集约发展,城市拓展不搞“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而是始终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像绣花一样用好宝贵的空间资源,组团式推进新城建设。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导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完善城市应急管理、防洪排涝、社区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等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环境空气治理、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国唯一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双试点城市,在2015年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年度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使用29公里,今年在建40公里。

此外,为了让厦门更美丽,厦门市还持续加强生态治理,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态控制线制度,加强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建设了一批社区公园和步行道。2016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人均公园绿地11.5平方米。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岛外四个区先后全部被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文明和谐

黄强介绍,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留下的真挚为民优良传统,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坚持民生优先,通过抓有形的、具体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公共服务水平和文明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长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不懈追求,努力让广大群众最大程度地共享特区改革发展成果。

厦门市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民义务教育,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较好地保证了让包括外来务工子女在内的所有孩子都“有学上”、尽量争取“上好学”。

为解决外来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早在2011年,厦门市就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目前外来娃占比已经超过55%,全部可以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针对义务教育学位紧张问题,厦门市不断扩大学位供给,2015年以来新改扩建中小学42个,新增学位4.5万个,计划未来5年新增中小学学位10万个。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上好学校”的期盼,厦门市还加快实施“名校出岛”战略,努力从根本上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到优质教育。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厦门基础教育满意度排名第5。

针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住房问题,厦门创新住房保障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在本市稳定就业人员的住房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厦门市规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3.3万套、总投资约1100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动工建设约4万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城市建设美丽舒适、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人民普遍安居乐业,使得文明成为厦门鲜明的精神底色,实现了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共同提升,进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如今,文明已经内化为厦门市民的行为习惯,变成了市民热爱城市的强烈情感和家园意识。去年9月,面对台风“莫兰蒂”的正面袭击,全市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御台风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灾害面前,厦门市民展现出了无私奉献、守望相助的家园情怀和理性包容、同舟共济的文明品格,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有大爱、有品格、有力量的文明厦门,这也是厦门市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创建成果集中展现和高度升华。

今年初以来,围绕筹办金砖国家会晤,厦门市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再提升、灾后重建再发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大幅增强。

当好“金砖”东道主,文明提升我先行。作为中国一个全新的“会客厅”,厦门已经敞开大门,迎候嘉宾的到来,厦门人也已经做好准备,将把热情和文明带给每一位客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