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厦门擦亮美丽名片增强竞争优势 争做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示范市

2017-08-15 06:25:4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同时,厦门市创新载体建设也加快推进。火炬翔安产业区、海沧生物医药港、集美软件园三期、环东海域浪漫休闲产业带等园区载体加快向岛外布局。岛外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两个现代服务业基地,软件园三期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国家级4家),科创公共服务平台81个,软件园二期等7个双创集聚区,众创空间165家,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坚持生态先行 推进绿色转型

厦门之美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是厦门最大的比较优势。如何把这种自然天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这是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等重要指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走内涵式、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近两年来,厦门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居前5名,在福建省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蝉联第一,率先全省获评“国家生态市”。去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4%,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

为永久保护生态,厦门市首先注重制度创新,以实施“多规合一”为契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一张蓝图”。根据规划,厦门市在全市陆域面积范围内划定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占陆域面积57.7%,比生态红线面积范围大1倍以上,构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同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生态文明指标政绩考核权重达25%。

其次,厦门市坚持集约发展,城市拓展不搞“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而是始终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像绣花一样用好宝贵的空间资源,组团式推进新城建设。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导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完善城市应急管理、防洪排涝、社区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等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环境空气治理、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国唯一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双试点城市,在2015年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年度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使用29公里,今年在建40公里。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