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发渠下的这块土地,对山谷里的村庄,大发叔总是看不够
1992年春天,第二次修渠工程开始。这个开山凿渠的工程总投资31.4万元,其中上级拨款6万元,另拨了38万斤玉米折抵14.4万元;村民自筹10万元(主渠8万元,支渠2万元)。村民卖鸡蛋、卖羊、卖蜂蜜,把这笔费用凑齐。剩下的1万元,黄大发自己贷款。
草王坝想要把水引进来,必须绕过灵宝山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岩三重险崖。
1995年,水渠竣工。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
▲背东西上下山都靠一只背篓
大发渠的精神没有过时,更显珍贵
耗时36年,在海拔1300多米的灵宝山上,开凿了这条高空水渠。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大发渠"。
这是一条致富之渠。修渠前,草王坝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收入80元,40%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家,村民生活年年靠国家救济、补助、回销。通水后,经过3年的坡改梯工程,草王坝年人均粮食产量达800斤,当年人均收入400元。
20多年来,大发渠奔流不息,灌溉面积1100多亩,350余户、1200余人受益,每年收稻谷80万斤。
▲靠着这双手,大发叔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这是一条脱贫攻坚的精神之渠。在引水、修路、通电的诺言兑现后,黄大发没有停歇。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一颗心始终记挂着村民的生活。为了能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他带头种上柚子树,因为种植蔬果要比纯粹种粮收入高。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人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现在,全村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2016年底,草王坝农民的年人均收入突破6500元,是修渠前的80多倍。
有了黄大发和乡亲们这种敢啃硬骨头、敢拼命的精神,草王坝的脱贫之路也顺畅了许多。而草王坝的脱贫之路,正是贵州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