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院士、国内顶尖高校的大学校长,挂着这么多标签的此张杰,论到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似乎远不如年轻歌手张杰——妻子是更知名的主持人谢娜、一身大牌搭配效果却很“闰土”而常常惹起话题……这样的情形,改革开放之初还曾激起“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之类的争议,今天似乎已经见惯不怪,波澜不惊了。
一生努力不如一场作秀?彻夜追星不如读一本书!
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不幸”地正好和明星黄晓明大摆婚宴撞了日子。那天,第一位获诺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的报道,远不如明星一场结婚秀来得热闹。有人一言以蔽之: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
这边厢一场婚礼花费两亿,那边厢呕心沥血研制青蒿素救命,即便得了诺贝尔奖金,还比不上嫩模出身的黄太太一季真人秀的收入。
在高收入的娱乐圈,也一样存在着重明星而轻编剧、轻原创的现象。大投资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不鲜见,明星动辄拿到几十万一集、上千万一部的收入,哪怕是面瘫无演技,只要整得够美、经常炒作带够“流量”就好。而压缩的投入,则是创意创作环节和能够打动人心的各种细节,于是,银幕、网络上充斥着情节漏洞百出、内容荒谬的脑残剧、神剧,贻害下一代。
曾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脆生生的“长大要当科学家”,而今更时尚的是赶赴艺术院校招生季,挤满化过妆整过容的少男少女们,得千里万里挑一,才能雀屏中选,而更多年轻人把读书“并没有什么卵用”当成酷酷的口头禅。
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正致力于伟大复兴国家的悲哀。
很难想象,一个不追求科技创新、不尊重原创,不珍视对于人类社会的真正贡献度,任由低俗媒体一味纵容甚至有意培养如痴如醉追星、脑残粉文化的民族,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希望,会有更多年轻人记住钱学森,记得屠呦呦,知道叫“张杰”的并不只有那位歌手。狂热粉丝们听东姐一句劝,就算不惦记中国梦,要想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不妨省下挤在机场迎来送往还不被人稀罕的功夫,多读几本书,多“追”几个科星。让下一回科学家与娱乐明星的影响力PK中,情形能有一点点变化,你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才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