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对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带来改变,将人的“时间”切割成碎片化的组合结构。同时,媒体平台与生产者也在不断挖掘人们的爱好和媒体接触,从而再造新的产品形式。可以说,“文化速食”是媒介技术催生的新产物。
在社会学中,学者用“社会时钟”的概念,描述在不同社会文化中催生的个体时间经验,类似于中国古话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然而,高速运转的社会和媒介技术的干预,导致人们体验的“现实时钟”与“社会时钟”发生脱离。
于是,这些“快构快解”的内容,成为这一情感下的“解药”之一。但也要注意到,这类内容很容易造成跨领域知识更易得的“假象”。
03
在“速食”丰富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正餐”吗?答案不言自明。
“正餐”是人们成长所必需的、长久的、持续的、具有仪式感、培养自省力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快餐”则是工具性的、调味的、满足临时或明确诉求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化速食”提供了一个场域,赋予“多元群体”正当化和可视化的机遇,允许大家在同一个意义空间中交流。
例如短剧《我的阿勒泰》,体现出人们亲近自然、渴望自然的本性。这些节目和影视作品中没有“高歌”和“悲鸣”,表现“平静”的状态,能够给观众带来情绪的慰藉,并让大家找到一种舒适的自我。
剧中无数细节都在证明一件事情:优质的内容永远能够打动人心。
“速食”需要制作精品,“文化正餐”也需要进行突破。就“正餐”而言,比如如何降低内容的观看门槛,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如何通过一个微小的故事或者人物来展现一个时代,并展示个体与时代、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如何运用创新的叙事手法和风格,保留地方化又有跨地区化的共性……
有“知识”、有“生活”,努力将优质内容传播得更远,何尝不是文化“速食”和“正餐”的意义所在呢?
图片来源:新华社杨文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