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生鲜电商配送站:报废死鱼充活鱼 过期蔬果继续卖(3)

不仅是桂鱼,在该站点,本该报废处理的死草鱼也被当作鲜活草鱼售卖。

“烂菜”成“备选”,换上标签继续卖

在该生鲜电商的内部规章制度中,前置仓不合格产品有着明确的销毁流程,分拣在打包时就应该将不合格商品放置在报损区,并在当日工作结束前将报损区商品销毁,保存销毁视频和记录,最后作为垃圾处理。

此外,根据该规章制度,前置仓将过期临期商品售卖给用户、私自打印更换商品标签以延长保质期、使用复制码等行为,均被列入站点红线,并明确为违规行为。

但随着暗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在实际操作时,三元站关于产品库存的操作十分混乱。

以临期食品为例,按照规定,它们应被及时挑出、放入相应的降级区,并在过期当日退回总仓处理。但实际上,临期产品并无专门的摆放位置,有时就摆放在售卖区域。

不仅如此,大量的过期产品通常被放置在冷藏区与冷冻区之间狭窄走道的两个塑料筐中,夹杂着肉制品、奶制品,甚至是腐烂的蔬果。而这两个塑料筐,也被店员们称作“烂菜筐”。

生鲜电商配送站:报废死鱼充活鱼 过期蔬果继续卖

▲塑料筐中的腐烂香蕉,门店内部一般称这些塑料筐为“烂菜筐”。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缺的东西,先在门口的‘烂菜筐’翻一翻。”该站点仓管员李华(化名)告诉记者,由于产品数量众多,蔬果种类又杂,经常出现库存数量不准确的情况。如果有顾客下单的蔬果没有货了,就可以从“烂菜筐”中挑选“品相好的”进行二次售卖。

原则上,每一个产品都有其对应的条码,必须用手持PDA(一种可扫描条码并装载云仓储系统的内部机器)扫码,才算完成拣货,但理应报废的过期蔬菜,显然无法正常扫描出库。“换个标签就好了。”一名分拣员淡定地说道。

内部员工们口中的“标签”,指的便是“自贴码”。这种自贴码通常只明确标注包装与上市日期,而商品具体的保质期,隐藏在二维码下方“字母+数字”的组合字符串里,十分隐蔽,普通消费者难以辨识。

生鲜电商配送站:报废死鱼充活鱼 过期蔬果继续卖

▲在自贴码上,商品的保质期限隐藏在二维码下方的组合字符串里。以图中这包云南珍珠枣为例,红线示意的字符串中,数字“2、11”代表着该产品保质期至2月11日。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2月9日上午9点,记者在三元站站点熟悉业务时,一名分拣员嘱咐记者,冷藏室筐内的切片冬瓜、南瓜已经过期,需要“翻包”——更换标签重新包装。

见记者迟迟未有行动,当天下午,另一名分拣员将过期产品“翻包”,并连连埋怨道,“扫一下都过期了,早上就让你‘翻包’。”只见这名分拣员撕掉原包装,再一一重新包好,放到电子秤上,按下特定数字快捷键后,这些产品被贴上了标志着当日生产的“新鲜”标签。

分拣员一般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2-5单的分拣,平均下来,一单的作业需要控制在2-3分钟,分拣员拿的是计件工资,超时便会扣钱。但订单量激增时,分拣员们往往忙不过来,订单超时是常有的事。

当库存余量不多或者缺货时,与客户电话沟通换货、退款事宜会更加“耽误时间”,为了提高效率、更快完成拣单任务,用过期蔬果代替新鲜批次分装给用户,成为分拣员们早已见怪不怪的操作——他们熟练地将缺货物品的条码号输入系统,通过条码生成器“造”出新的条码,随着PDA“滴”的一声,跳过程序设置,完成分拣任务。

2月10日晚,一名分拣员拿出一份已过期的姜蒜小米辣组合扔在桌上,要求重新包装。记者注意到,这份过期的产品中,小米辣本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已经腐烂,只能扔掉,但当天所有小米辣都已卖完,“烂菜筐”里也没有,无法补足。这也意味着,顾客收到的不仅是过期商品,而且重量缩水。

生鲜电商配送站:报废死鱼充活鱼 过期蔬果继续卖

▲2月10日,分拣员要求将一包过期的姜蒜小米辣组合重新包装,该产品内只有两个小米辣,其中一个已经腐烂。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