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收视率造假是一种价值观污染

2018-12-28 08:54:2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今年9月15日,导演、编剧郭靖宇在湖北大学发表演讲,透露行业内存在收视率造假的黑幕,并实名向国家广电总局进行举报。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功过被推上风口浪尖。12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据介绍,这个系统不仅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而且通过数据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12月27日《人民日报》)

收视率造假污染是一个老问题了,而其治理的难度也要难很多。这些年来,一直喊要治,可始终见不到明显效果,现在这个问题终于进入了可治理状态,让人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收视率造假污染,因为收视率崇拜而产生。我国收视率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采用记录仪和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观众收看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收视率本身并没有什么原罪,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工作,都涉及到“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这是量化指标出台的原因。可是,过分重视收视率,如同“GDP崇拜”一样,那就成了问题。

重视收视率与收视率造假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就评价体系本身而言,存在科学性问题,可是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应该确保准确,如果连公信力都没有,又能起到什么导向作用?现在收视率的最大问题就是造假污染。且不说一些调查不科学,比如某知名调查公司采用的抽样调查,在北京只有不到1000户样本户,很容易造成调查失真;而且很多调查,就是炮制出来的产物,谁胆大谁花钱多,谁的数据就好看,这种造假已经跌破了底线。

对于收视率造假,一般认为是影视行业的问题,其影响也局限于影视行业,其实远远不止如此,收视率调查只要出来了,肯定对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错误的收视率调查,以此拍出来的作品,不仅不能反映时代主流,反映主流价值观,而且偏离甚至背离了主流。影视行业是从事精神产品输出的,由此拍出来的作品,又会产生什么样后果?看看现在的荧屏,出现的各种雷人、恶趣作品,已然不言而喻。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