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闻分析:收视率大数据评价系统能否抗击造假污染?

2018-12-26 21:35:1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新闻分析:收视率大数据评价系统能否抗击造假污染?

新华社记者白瀛、魏婧宇

今年9月,导演、编剧郭靖宇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行业内存在收视率造假的黑幕。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功过被推上风口浪尖。时隔3个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6日在京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

  过度关注收视率成造假土壤

在曝出收视率造假黑幕后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报,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我国收视率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采用记录仪和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观众收看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作为衡量相应节目版权价值、相应时段广告价值的参考。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余英说,电视节目的评价是一个综合因素,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简单拿收视率作为节目影响力的评判因素的不良现象,对收视率的过度关注,直接影响市场的资本运作,导致了收视率造假的问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鹏举介绍,现在一些电视台在购买节目时,要求制作方保证收视率,否则就不购买或者将收视率与购买价格挂钩,这就形成了收视率造假的土壤。

目前我国业内普遍采用的广视索福瑞有着天然不足。王鹏举说,广视索福瑞采用抽样调查,以北京为例,只有不到1000户样本户,很容易造成调查失真。

  收视率造假使创作体系遭到根本破坏

收视率造假扭曲了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大IP”“小鲜肉”成为很多电视剧的标配,却不受主流观众的认可。由于数据造假,很长一段时间创作者都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了,误以为花了很多钱老百姓就买账。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