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蒋庄村扯上关系,已是三年后。2009年4月,村里原来养猪用的8亩土地,被五组一吴姓村民拿来建房子。关于这块地的归属,三方一直争执不下,六组认为一直是本组的集体土地,只是借给村里养猪;村委则声称在这块地一直是村集体土地,现在给五组村民吴家建房;吴家则声明是村委欠债用这块地抵债。
吴家挖地基开工那天,两组人各执一辞互骂,一边是吴家请的建筑工人,一边是清一色的“娘子军”。
娘子军自知真打起来不是对手,“得找个人带咱们告状去”。这个带头告状的人选很快锁定在张海新身上,大家觉得她年轻、有文化、敢反抗,还住在城里面。
张海新果然点头同意。告状第一天,张海新找来两辆卡车,载上几十名村妇,声势浩荡地去了乡政府。对方回复,“给解决,回去等吧”。
但解决没有等到。村民们再去告状,就被拒之门外了。最初张罗告状的人渐渐泄了气,张海新却没放弃:“去邓州!去南阳,郑州!不行就去北京!”
“漂亮极了,像是毛主席像章”
18岁的吴甜觉得,自从母亲“被拉上这条船”,家里就全变了。
初到邓州时,张海新带着三个孩子住在邓州市政府旁边一条胡同里,屋子虽然简陋,但还算整齐。张海新在胡同口支摊卖水果,生意还不赖。
就在张海新准备再开个干果铺子时,村里人来求助了,刚刚做好干果铺招牌,从没挂起来过,就被搁在了墙边。
自那以后,张海新就“变了一个人”:不再收拾屋子,不做家务,甚至连最拿手的饭菜都做得没了味。这间原本还算整洁的小屋,如今四处狼藉,隐隐散发着臭味。
张海新似乎找到了某种使命感。她成了蒋庄村的大家长,不仅是养猪场的土地纠纷,村民们找她的任何事,她都有求必应。在外打工的村民被拖欠工资,她帮忙写材料;村里的孩子上学请她收留看管,她也一口答应,这间简陋的小屋里,最多一次挤了8个人--对维权事业的关心最终战胜了对儿女的关心。本来是为了让吴甜在城里上学才举家搬到市区,如今,为了照顾8岁的弟弟,吴甜不得不辍学了。
有几次,张海新跟女儿抱怨,帮忙写过材料或者照顾孩子的村民,竟然在街上碰到她也不打招呼。“太没人情味了,以后不帮了。”张海新生气地说。可是,话说过了,气也就消了。
张海新买来《公共基础知识》,从头学习“如何上访”。从2009年4月到2012年10月,3年里,张海新带着蒋庄村六组的村民反反复复去南阳、郑州甚至北京上访,不只如此,差旅、食宿,全都是张海新负担,村民们渐渐退出后,上访就成了张海新一个人的事。张海新用光了丈夫打工的钱,还欠了十几万元的饥荒(欠债)。
吴甜说不清楚,这究竟是热心,还是逞强。但张海新的鞠躬尽瘁,换来了村民们的无限信任。“她特别无私,不可能骗我们。她是我们村的英雄!”村妇们说。
三年多上访维权,张海新每周至少有3天在外奔波,余下的日子就窝在家里看书、写材料。但养猪场的事情始终毫无进展。
张海新也并非毫无成果。那8亩地始终没有开工建房,村民们将此看作张海新的功劳。张海新也叮嘱村民,“不要跟他们硬碰硬,如果他们开工,立即告诉我,我去告状!”此外,原村支书吴振德曾被“查账”、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村民们认为也是张海新维权的胜利。
但在吴甜看来,张海新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换来这种分庭抗礼的局面,实在算不得成功。在女儿的眼里,母亲的维权事业实在看不到尽头。
直到有一天,张海新带回来一个“章子”。
2012年10月,张海新从北京回来,兴奋地拿出一个章对儿女炫耀。“上面给了公章!”张海新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上面对我的信任!”
谁也没有追问“上面”具体是指哪里。他们对张海新拿回来那个金色的公章充满敬畏--水杯口大小,金灿灿的,“漂亮极了,像是毛主席像章”。
没人注意到,章上面刻的内容有些令人费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蒋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们只顾着高兴:“有了个这个章,我们就能合法地使用土地了。”
“我都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相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