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深度阅读页面 > 正文

中国军工“走出去”遇到瓶颈 可从两方面突破

2018-12-07 09:47:20    环球时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曲翔宇:中国军工需突破海外瓶颈

说起中企走出去,很多人第一时间浮现脑海的是各式各样的基建“超级工程”,抑或大手笔的发展金融项目。然而,回顾过去几十年里中企走出去的历程,中国军工企业其实是最先跨出国门的“弄潮儿”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多个中国军工企业就曾向中东国家出口不少69式主战坦克、歼-7飞机以及反舰导弹,还有大量56式冲锋枪。如今受国际大环境因素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影响,防务产品需求有增无减,且中国整体工业实力跃上新台阶。然而,中国在世界军贸格局中的地位,依旧跟30多年前差不多。12月3日至5日,笔者参与了埃及有史以来首届防务博览会,对此有了一些思考和新的看法。

此次博览会,中国共有40多家军工企业参展,占到全部373家参展商超过10%,就展厅面积、数量上与美俄法等国相差不多。不过,埃及军贸市场现实是:美俄法几乎瓜分了战斗机、坦克等主要产品的市场,而中国只能在无人机、反坦克导弹、中低端防空雷达等方面分一杯羹,以及盾牌、防弹衣等低端产品。1999年埃及还采购中国80架K-8教练机,与20年前相比中国军工在海外市场似乎遭遇了“瓶颈期”。

与一些在场的中外专家交谈后,笔者认为当前导致“瓶颈期”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首先,高端防务产品市场推广不仅是商业操作,更需要政治运作。较美俄而言,中国几十年来一贯坚持“不做军火商”的政治承诺,绝少从国家层面推销军品,这树立了良好形象,但也让中国军工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放不开手脚。现任一家军贸公司董事长的埃军退役少将伊布拉辛·麦格迪对笔者说,“普京能为了军售的事情一个电话打给塞西”,能被看中的中国产品原因通常只有一个——性价比高,包括当年批量购买K-8教练机。

可能出于相同考虑,笔者发现中企的布展方式更偏重全面展示本企业整个产品体系,少有形象生动的重点推介,即便主办方找上门来,也不愿意在组委会渠道做超出产品公司信息层面的宣传,更不用说做展会赞助商。

其次,在中低端军警用品领域,由于装备生产门槛低,国内民企一拥而上,甚至不惜在国外展会上相互压价。笔者在展会现场看到,除了保利、北方工业、中航国际等大型企业外,其他大多数参展中企均为生产军警制服、防弹衣、防暴盾牌、监控探头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小型企业,其中一些有独立展位,更多是搭外国军贸公司的台。在外商眼里,这些中国装备似乎除了便宜、性价比高就没什么别的优势了。

作为中企走出去的先驱,中国军工企业已经通过实践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不妨为突破“瓶颈期”做出尝试。

一方面,可考虑重构对外话语体系。中国不仅有“不做军火商”的大基调,更有长期遵循的“三原则”:一是有助于接受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二是不损害有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三是不干涉接受国内政。我们完全可以围绕这三点,重点强调中国军工对对象国及其地区安全的贡献。以埃及为例,中企提供的无人机和配套空地导弹在西奈半岛反恐行动中屡屡命中移动目标。

另一方面,可在更高层面加强军贸出口协调,至少做到不是一窝蜂参加国外展会。此次俄罗斯展团、巴基斯坦展团均有统一机构协调,这一经验值得吸取。(作者是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