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第一部禁片,就是清宫戏
清宫戏是中国影视的特色类型,其实早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表现紫禁城内宫廷生活的影片。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拍摄的短片《西太后》,大概是最早的表现清朝宫廷和皇族生活的影片,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拷贝。从20年代末起,中国第一代导演就把镜头对准了清代宫廷生活,1928年王元龙导演的《清宫秘史》和1929年到1931年由邵醉翁等导演的《乾隆游江南》系列,是中国早期比较典型的清宫戏。
1948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投拍了一部《清宫秘史》,由朱石麟执导,1950年3月该片在北京、上海上映。影片通过晚清宫闱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表达变法革新求国家富强的思想。但电影受到时为中宣部电影处副处长江青的指责,毛泽东也指出:“《清宫秘史》是一部卖国主义的影片,应该进行批判”。当年5月3日,《清宫秘史》在全国停止放映,成为新中国第一部遭禁演的影片。“文革”开始后,《清宫秘史》再被推上风口浪尖。1967年1月5日,香港《文汇报》全文转载姚文元的文章,引用了毛泽东1954年批判该片为“卖国电影”的一段话,一生投入到爱国电影事业中的朱石麟看到后深受打击,当天就因脑溢血与世长辞。当年的《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戚本禹写的文章,打着批《清宫秘史》的旗号第一次在中央报刊上不点名地批判刘少奇。此后清宫戏成为禁区,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敢拍。
清宫戏的再次复兴,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功不可没,从1977年到1980年,他的“乾隆三部曲”屡屡在台湾金马奖上有所斩获。1983年,李翰祥在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作,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清宫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几乎占据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然而,清宫戏的真正高峰是1986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三家联合摄制的《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剧照
2
“多国部队”开进故宫
早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就与意大利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电影《马可·波罗》,该片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这让意大利人对中国题材意犹未尽。当时,贝托鲁奇已经凭着《巴黎最后的探戈》、《1900》等片确立了自己国际一流大导的地位,但觉得意大利已经不能再给自己灵感,想换个地方进行创作,于是中国进入了他的视线。他向中方提了两个拍摄计划,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讲述的是1927年上海工人大罢工的故事;另一个就是《末代皇帝》。中方温和地否定了第一个。
从1984年起,贝托鲁奇进入剧本创作和前期筹备工作,制订了大约2500万美元的拍摄预算,制片人杰雷米·托马斯为了保证影片的独立精神,不愿意好莱坞大片厂参与,因此向五家欧洲的银行各贷款500万美元。而美国人则觉得花这么多钱去再现一段欧美观众并不熟悉的时空,制片人和导演一定是疯了。
1985年,贝托鲁奇开始进行选角工作,对于溥仪的角色,他最先见到的是美籍华裔演员尊龙。尊龙原名吴国良,1952年出生于香港,1984年出演电影《冰人》和《龙年》,声名鹊起。贝托鲁奇对尊龙很满意,认为他具备扮演溥仪所要求的那种表现内在紧张情绪的奇特才能。但是贝托鲁奇还是本着“货比三家”的心态又挑了一圈,最后还是觉得尊龙最好。那年夏天,贝托鲁奇在洛杉矶见到了放弃国内星途到美国学习的陈冲,找到了出演婉容最合适的演员。而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贝托鲁奇最初是想找马龙·白兰度出演,不过白兰度不愿意远赴中国,后来又曾考虑过肖恩·康纳利。当贝托鲁奇见到彼得·奥图时,立即决定由他来出演庄士敦,因为奥图身材高大、金发碧眼,放在红墙黄瓦的故宫和一群中国人在一起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
尊龙
由于电影采用英语对白,除了扮演监狱长的英若诚,其他说话的演员几乎全部是美籍华人。次要的角色,贝托鲁奇为了增加现场的真实感,让助理满北京地寻找那种具有古老气质的演员。
剧组最大的腕儿当属摄影指导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来中国之前,他已经凭借《现代启示录》和《赤色分子》两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被誉为“用光线书写的电影大师”。
1986年8月16日,贝托鲁奇带着他的“多国部队”在北京开始拍摄一部使他“最花功夫”的影片,剧组有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还有30名翻译。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副大军区职离休干部、武警部队原司令员巴忠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巴忠倓是山东福山人,1949年8月入伍,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程开甲同志,因病于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