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叔来说,深圳的生态环境在众多大城市中一直是“佼佼者”,而东莞却被看作是个“大工地”,拥有无数厂房以及打工仔、打工妹,被唱衰的东莞千疮百孔。但华为在东莞坐拥的松山湖畔,却实实在在刷新了不少人的三观。(看下图)
(图片来源:东莞高新区网站)
据介绍,松山湖畔拥有8平方公里淡水和14平方公里生态绿地,14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城叔大概算了算,这大约是四个纽约中央公园的面积,不用说,环境确实不错。而在这里,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完全按欧洲小镇的建筑风格建设,分为12个建筑组团,分别模仿牛津、温德米尔、卢森堡、布鲁日、弗里堡等。大概,在当前大城市的拥挤、昂贵、环境差的各种“城市病”背后、在城市人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大环境下,东莞松山湖的生态环境确实不失为有利的吸引力。
可以说,戴着“有色眼镜”看东莞的时代早已过去。 撇开华为不说,“扫黄打非”在撕掉了东莞灰色标签的同时,也让东莞的产业转型进一步提上了日程。 此前,南风窗的一篇《东莞,正在变成一座“正常城市”》,也道出了东莞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其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是为其承接华为的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Made in 东莞”,现在这一标签再也不是单单的劳动力价值标签。 近年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东莞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一方面,有的企业抓住电子产业的风口,凭借扎实技术,提供产品支撑。另一方面,有的企业不断优化产业基因,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抓住更大的机遇。 而同时,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异军突起,东莞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有了明显效果。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56亿台,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六。 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其成功之处便在于,不仅承接转移的机遇,更是在自身的创新过程中做足了功夫。 此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就评价:东莞的制造业产业完善,产业的门类丰富,为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尤其是东莞这几年科技创新的速度非常快,东莞的中小企业悄然成长,发展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