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古代中秋皇宫吃宫饼民间吃月团

2017-09-19 16:17:0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古时,月亮曾被认为是“邪恶”之星,民间称为“月魂”,道家则称之为“阴魂”。于是,就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后来,这个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中秋拜月习俗,至北宋时,中秋拜月被正式确定为“中秋节”。

01

饮食文化学者宋启文认为,唐之前,中国人并没有拜月的习俗,只有祭月一说。为什么呢?因为月亮被认为是“邪恶”之星,不吉利。民间称为“月魂”,道家则称之为“阴魂”。

但由于古人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因此,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动中,不敢怠慢月神,专门设有祭月一项,意在消灾祈福。

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也是帝王的祭祀活动之一。古人认为,春天乃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之时,因此要祭日;而秋天则一派肃杀之气,以阴为主,就要祭月。

到了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祭日为“朝日”,日月祭祀是当时天子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必不可少的项目。

天子为什么要祭天地日月?中国古人认为,天和日为阳,地和月为阴,天子是上天之子,自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也是向天下臣民示范“孝悌”,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02

帝王天子严肃的祭月仪式传到民间后,内容便发生了变化:少了些束缚,多了些轻松和娱乐,赏月的意义多于祭月的初衷,逐步形成“中秋拜月”的习俗。

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认为,“中秋”一词最早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农历八月,秋季包括农历七、八、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过半的时候,故名中秋。宋之前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八月十五中秋节。

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为农历八月十五,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后来因有祈求团圆的意思,故亦称“团圆节”。又由于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汉代人对拜月活动非常重视,通常提前七天开始准备。一家老小要聚齐,斋戒沐浴,打扫房屋,这段时间有严格的禁忌,如果有的人家在办丧事,或者刚生了小孩,则视为不洁,禁止人们到这些人家里去。这些活动要求全家必须参加,这就带来了团圆的含义,而且祭神和祭祖之后,人们会分享美食。

“除了民间的仪式活动,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是关于月神的传说。”彭恒礼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周易》中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中说月精实为蟾蜍,是后羿妻子嫦娥变的,而且月亮中有桂树。汉刘向《五经通义》中还提到月亮中有玉兔。嫦娥、蟾蜍、桂树、玉兔就成为代表月亮的文化符号和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中秋节从北宋正式开始

中秋节的起源很多,但是,官方正式确定中秋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

彭恒礼介绍,当时,宋太宗赵炅在东京(今开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有万民同庆,举国同喜之意。

中秋节成为正式的节日,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也有关。北宋政府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当时,过中秋节时北宋皇宫里吃的是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等,是现代月饼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

04

古人怎么过中秋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节比现在隆重多了。

宋代

宋代,中秋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即使是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菜,欢度中秋。《舌尖上的中国2》的美食顾问、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介绍,《东京梦华录》对开封的中秋节作了详尽描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月亮刚刚爬上树梢,开封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达官贵人聚集在与皇宫遥遥相对的楼上,刚刚开坛的美酒飘来醉人的香气,举头望月,诗意荡漾。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当时的开封城,中秋之夜,月亮一升起来,人们爬山登楼争睹明月,然后家家户户开始拜月,供品以月饼为主,还有瓜果等。开封人不论穷富老幼,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神的保佑。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穿着上“皆以成人之服饰之”,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由于月亮属阴,祭月大都由家中年老的女主人主持,妇女儿童先拜月。

除了拜月、赏月、宴饮外,宋代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如江浙地区的观潮、摸秋求子等习俗。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在中秋节当夜,女子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这就是江浙地区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秋求子”习俗。

明代

到了明代,中秋节又成了妇女归宁节、团圆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亲,但是当天必须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

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中秋节流行燃灯习俗;在海南,中秋节则有吃红薯和甘蔗的食俗。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中秋节依旧是个很隆重的节日。民俗学家陈雨门曾在《汴京节令摭陈》中记载了清末民初开封人过中秋节的情景:从农历七月十五起,开封著名的“稻香村”、“野荸荠”、“五美”、“五福”、“包耀记”、“晋阳豫”等糕点店,已将各种月饼提前出售。重5公斤如磨盘大的月饼作为样品,置于铺面柜台的正中。每当中秋节这一天,商家停业,工人休假,家家都要改善生活。街市除出售各种水果外,还有毛豆角,价格比平时昂贵数倍。此物品相传为祭月时专为月宫玉兔所设的供品,缺此则为大不敬。入夜,当月亮初升,家家院内设一小桌,上陈苹果、柿子、石榴、枣、梨,称之为“五色果供”。中置储藏多日的西瓜一个,瓜前竖立一月饼,两旁各摆熟毛豆角一盘。

相关报道:

    关闭